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教育 > 

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下一句是

教育2.07W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下一句是“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为: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缘:因为。

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下一句是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诗人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现多用于表达不畏艰难险阻、对胜利充满乐观自信。



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下一句

下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

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下一句是

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下一句是只缘身在最高层。

出处: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登飞来峰》。

全诗: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诗人 北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诗词是中华文化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流传后世的诗词多达几十万首,所以我们不可能都知道,有人问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哪位诗人?它是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诗作,它的下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是王安石登高望远之作。

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登飞来峰》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多次被宋神宗重用,官职宰相封荆国公,曾经主导了北宋神宗年间的“熙宁变法”,才,后因变法遭到守旧派的阻挠,而失败被贬郁郁而终,“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就是他所作。

这首诗名叫《登飞来峰》,是王安石三十岁途经杭州登飞来峰时所作,此时的王安石正值壮年时期,有着满腹经纶,心怀大志,而此时的北宋王朝却被一帮守旧派把持,大致国家停滞不前,自己决心改革,看到眼前群山被云雾缭绕的景象之后,诗兴发发,于是写下了这首《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后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的意思是不害怕眼前的浮云遮住我的视线,原因在于我已经身处在最高层了,来表达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要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除了上面介绍的这句诗词以外,下面还有其他几句著名诗句的作者,不知道也可以看一下哟。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名句

陶渊明,他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主要生活在东晋末期,性情豁达、潜心田园生活,同时又对现实现状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虽然做过几任官职,但都不长久,后来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田园,专心诗作,写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赞美杨贵妃

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云想衣裳花想容”,这句赞美女子倾国倾城的诗句。那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写给谁的?这句诗是《清平调》三首诗中其中一首的诗句,是李白用来赞美杨贵妃美艳的诗句。《清平调》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

王安石名言

王安石名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王安石

因循二字,误尽一生;鼓舞精神, ——宋·王安石

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

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见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 ——宋·王安石

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 ——(宋)王安石

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 ——宋·王安石

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宋·王安石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宋·王安石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王安石

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 ——宋·王安石

宋·王安石 ——咏石榴花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王安石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 ——宋·王安石

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王安石

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出自:宋·王安石《洪范传》 宜:应该,应当。 ——王安石

良禽相木而栖,良臣相主而佐 ——宋·王安石

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宋)王安石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宋·王安石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宋·王安石

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宋·王安石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 ——王安石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王安石

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王安石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故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技能则视其人才之所能,而后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则不强也。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 ——王安石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王安石

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 ——宋·王安石

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王安石

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 ——宋·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王安石

飞到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的身在高层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飞来峰: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飞来山,据史志记载,山上有塔高二十三丈,站在山上 可见海上日出。�

(2)千寻:极言其高。古以八尺为一“寻”。�

(3)鸡鸣见日升:孟浩然《天台》诗:“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此用其语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 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自缘:只因为。��

【导读】

� 王安石知鄞县秩满而归,路经越州,有《登越州城楼》诗。本诗当亦同时而作。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豪情万丈。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见宋诗 理趣之特色。“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作 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

王安石二十岁前跟随父亲王益游历过许多地方,如江宁、扬州、韶州、开封,对 民生疾苦有一定了解。据其诗《忆昨诗示诸外弟》所言,他很早就有了“欲以稷契遐相希”的抱负。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先后被朝廷派往扬州、鄞县、舒州、常州、饶州等地做地方官,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嘉庆三年(1058),王安石调任江东提点刑狱,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改革,但未受到仁宗和当政大臣的重视。嘉庆五年(1060),入朝为三司度支判官。

熙宁二年(1069),擢为参知政事,前后两度为相,积极推行青苗、农田水利、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以期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无多大成效。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退居江宁。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高太后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全面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年六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