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教育 > 

寡妇门前是非多,鳏夫房顶炊烟少

教育2.83W

“寡妇门前是非多,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句话是句农村的俗语。原本只是简单的描述孤家的男人和丈夫死了的寡妇他们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其他嘲讽的意思。但是后来随着人们的口头传述,加上带有个人偏见的感情,慢慢的完全转化为一种冷嘲暗讽、抨击是非的话,也是在暗骂孤家的男人和女人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之后就演变为指责和嘲讽女人不太检点的行为。也有点歧视女性的意思。

寡妇门前是非多,鳏夫房顶炊烟少


「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典故怎么来的?这句话的上半句是什么?

典故由来,不过口口相传。全句应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不过后半句实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没无闻,吸引了所有的噱头和关注。

其实这些话原本没有定式,也就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即使说成“久病床前无孝子,寡妇门前是非多”也不伤大雅——自然,这句话仍然是噱头。

(一)

古时农村的鳏夫房顶上当然不容易见到炊烟,这起码分为四种情况:

走亲访友、呼朋引伴,喝酒应酬去了;老无所依,投靠亲戚朋友去了;就是纯粹的不会做饭、不爱做饭,宁可噎馒头、吃泡菜、喝凉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乡下长大,仅以我们那儿的农村而论,无论是失独老人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父辈,不会做饭的可以说是占到99%。

如今的农村,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家里都有电器,有沼气,更见不着炊烟啦!

想起小时候,每当朝阳初升、午间歇憩、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屋后的山梁上,可以看到湾前湾后、嘴上嘴下(我们那儿的农村,地名以xx湾、xx嘴居多),家家户户的烟囱边、房顶上都缭绕着炊烟,并最终氤氲到大片大片的树梢上,湾里有成群的白鹤,偶尔懒洋洋的飞翔就如同在云端上漫步。有时候父亲在身边,就会告诉我,“听说过‘因火生烟夕夕多’吗?这就是了。”

而出仕的鳏夫呢?

我读过一句最凉薄无情的话是:当官三大乐,升官发财死老婆。

即使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在元配韦氏亡故后,也先后与制出薛涛笺的薛涛、安氏、裴淑、刘采春等缠夹不清;

还有我们文采风流的苏东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开千古悼亡词之先河,又为悼词之绝唱,在王弗故后,老先生又续弦了王弗堂妹王闰之,又有没有名分的朝云。朝云走后,老先生写了一副挽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所以啊,没有谁会当真把谁记一辈子,父母故去,也不过是“儿哭三声找板板,女哭三声找碗碗”,爱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丛懒回顾?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不起,忙着呐!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如此而已。

(二)

如今的社会里,已很少有人喜欢搬弄寡妇的是非。现在的娱乐生活丰富之极,真有丧偶的妇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们拿着赔偿,要么嫁人(孩子给别人打,房子给别人住,床铺让别人睡),要么广场舞、棋牌社、茶楼、旅游、聊闲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怕人家子虚乌有的乱嚼舌根啊!

这无疑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后曾告诉我:“那娃儿呀,这么久了,该翻篇啦!这跟看书一个意思,一页看完看下一页。也告诉你妈要想开点,乐观点!”大伯今年该是73岁,从没跑过江湖,然而连他也有这样的见识,我很佩服他。

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

先说才女:

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第三年,嫁给了张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财物不成,便拳脚相向。李清照宁可依律坐监三年,也要告官离婚。

如何打发“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书有诗,当然,还有打马。

再说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妇清。

这可是一个惊动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后,她忙着经商,并凭借雄厚财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是秦始皇陵里大量水银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

《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杜有道妻严氏,十八嫠居(嫠,寡妇),誓不改节,抚育子女,教以礼度,使儿子显名,女亦淑德。

皮京妻龙氏,十三岁出嫁,不到一年夫死、两个小叔子又跟着死去,没办法变卖嫁妆及纺纱织布,营葬既毕,又复享祭。誓不改嫁,守节穷居五十余载而卒。

事实上《二十四史》自《后汉书》开始都有专门的列女传,里面的寡妇事迹所在多有。

我们可以这么说,混出名声的寡妇都进了史书,她们生时,门前的是非或许也不会少,但终于得到了正史的承认。这种承认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糟粕,是封建礼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当时社会风气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饴。

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阒寂无人时,孤枕难眠,或数着串珠念经、或用绣花针扎大腿自虐、或打马饮酒放纵……又岂是一句凄苦难言可堪形容?

我特别喜欢那位真性情的县官:

接到一张诉状,写着“十七娶,十八寡,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嫁与不嫁?”

大笔一挥,“嫁!”

快哉!

俗语“寡妇门前事非多”上半句是什么?为何很少有人熟知?

“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上半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对仗很工整,“鳏夫”对应“寡妇”,“房顶”对应“门前”,“炊烟少”对应“是非多”。

“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这两句大白俗语意思,不难理解:

死了妻子的独身男子,没有了女人伺候,独自一人就很少生火做饭;死了丈夫的独身女子,没有了丈夫的依靠和倚仗,独自一人生活,就很容易招惹外界男女方面的是是非非。

俗语,并非文人骚客经典之作,而是民间百姓的经验智慧的总结,辞藻不华丽,韵律也不高级,即便大字不识之人也能明白其中道理,因而俗语更易广为流传,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

还有,古时讲究阴阳平衡和协调、万事万物相生相克,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等道理,因而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任何一方,事物都会产生不和谐和不平衡的状态。比如一个家庭中失去了妻子或丈夫等,就会家不成家。

“鳏夫房顶炊烟少”

“鳏夫房顶炊烟少”,“鳏夫”读音 guān fū ,“鳏夫”是指妻子去世后,没有再娶的独身男子。《孟子.梁惠王下》这样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即”鳏寡孤独者”,四者景象较为凄凉心酸。

”鳏夫房顶炊烟少“,古代房屋几乎全部都设有烟囱的,男子因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妻子的照顾和伺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心情颓废,独自一人难得生火做饭,烟囱自然就不冒烟,炊烟也就少了。

“鳏夫房顶炊烟少”为什么鲜少有人提及了呢?

一是旧时男权社会失去妻子的男子不会过于凄凉。古代是一夫多妻时代,男子三妻四妾、妻妾成群比比皆是,且遵从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等三纲五常。男子地位高,即便妻子去世也能续弦再娶,丝毫不为死了老婆而受很大影响。

二是受旧时封建社会里男权主导地位所影响。旧时用不太好听的”鳏夫“一词称失去妻子的男子,这是男权社会男子万万不能接受的,”鳏夫“一词常含有鄙视、幸灾乐祸、不怀好意等意味,“鳏夫房顶炊烟少”就逐渐被人们遗忘。

“寡妇门前是非多”

“寡妇门前是非多”里”寡妇”群体就不一样了。

旧时封建女子受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中国几千年遗留封建礼教的禁锢,有丈夫在时她们地位都极其低下,更何况丈夫去世了,就更会受旁人指指点点、流言是非等语言攻击了。

古代男人是家里顶梁柱,一旦不在了,整个家庭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如果失去丈夫女子年轻貌美,没有丈夫庇护,自然会招来周围好色之徒或别有用心之人垂涎和欺负。

再比如,旧时农村女子名节重要,失夫女子很少改嫁,留在婆家操持家务、下地干活,但女人再能干终还是女人,一些重体力活还需男人才能完成,一些农村好心大哥的帮忙就难免会遭到村里人说三道四的。

这样对男女双方来说会产生很多误会,流言蜚语时间长了,矛盾多了,口水都能淹死人。人们忌惮飞短流长的攻击,也就不再有人敢去帮助寡妇了。因此在农村就会一直流传着俗语来警醒世人、望而却步。

所以,旧时失去丈夫女子一般都会谨言慎行,避免与陌生男子搭讪,以免落得名节不保、被人指指点点而痛骂勾搭别人丈夫的狐狸精等。

总结

“鳏夫房顶炊烟少”鲜少为人知,而”寡妇门前是非多”却广为流传,更说明古时以男子为主导地位的男权社会里女子地位极其低下,“寡妇”这样一个群体地位更低,在旧时命运更凄惨。

然而,在当今社会里,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男女地位也平等了,女子能力凸显也能顶半边天了。人们也极少用“寡妇”和“鳏夫”来称谓失去另一半爱人的人了。

一是出于对这类群体的尊重,二是人们观念和价值观得以提升,失去了另一半仍可以再娶再嫁,再次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不致于孤单寂寞冷,这是社会的进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为何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它的上半句是什么?

之所以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是因为古时候的寡妇一个人生活比较难,经常会受到其他人的欺负,而且寡妇很容易跟其他男性产生纠葛,所以人们才会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但事实上“寡妇门前是非多”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句子,它还有上半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

首先来说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话其实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我国古代本就是男尊女卑的时代,而且一个家庭都是靠着男性外出打拼来养活家里人,而寡妇就是没了丈夫的女子,所以寡妇就必须自己承担起自己丈夫的那一份责任,若是有孩子的寡妇,还要负担起养孩子的一切责任,所以寡妇其实是相当辛苦的。除此之外,古代人还要做种田、挑水等粗活,而女性是很难独立完成这些事情的,所以古时候的很多寡妇都需要找同村的男性帮忙,这一来二去的,又很容易被乡亲们说闲话,所以才说“寡妇门前是非多”。

其次再来说说上半句“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句话中的“鳏夫”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语其实就是指那些妻子去世了的男人,这个词语与寡妇也是相对应的。而之所以要说“鳏夫房顶炊烟少”,其实也是跟以前人们的生活有关系,以前的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很多男性其实都不会做饭,所以妻子去世了的男人一般很少在家里做饭,那么这户人家自然就不会有什么“炊烟”了。

但是如今我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大大提高了,男性和女性也慢慢趋于平等了,男性可以在家做饭带孩子,女性也可以出去打拼事业了,所以这两句俗语在当今社会是不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