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教育 >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什么意思?

教育2.31W

意思是: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成语发音:qiè gōu zhě zhū,qiè guó zhě hóu

成语解释: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成语繁体:竊鈎者誅,竊國者矦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窃钩窃国 查看更多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序》:“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



请问"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什么意思?

偷带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引申义为现实是虚伪的。

出处: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钩:带钩。白话译为:那些偷了一个带钩的人要受惩罚处死,而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诸侯之家有仁义之名,那不就是剽窃来的仁义圣知吗?)。

扩展资料

这句话表现了庄子外冷内热,愤世嫉俗的一面。

其实,庄子写这一篇文章,压根儿不是在谴责所谓的「权贵犯罪」。通篇认为「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强调应该要「绝圣弃知」,以重返太古时代那种恬淡纯朴的境地。很明显,庄子的这篇文章,否定的是「圣人之道」。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什么意思?

偷带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引申义为现实是虚伪的。

出自《庄子·胠箧》,《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全文(节选)如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译文如下: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

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

扩展资料:

其实,庄子写这一篇文章,压根儿不是在谴责所谓的「权贵犯罪」。通篇认为「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强调应该要「绝圣弃知」,以重返太古时代那种恬淡纯朴的境地。很明显,庄子的这篇文章,否定的是「圣人之道」。

文章中所谓的「窃国」,是指“田成子杀齐君而盗其国”。田成子,就是田恒,原是齐国大夫,鲁哀公14年,田恒先杀了齐简公,后来到了他的曾孙子田和,再把齐康公驱逐到海上,自立为齐侯。

庄子看到这段历史,认为田恒他们一伙人所窃的,不止齐国而已,还包括建立齐国的「圣人之道」,而且最终还是利用这个「圣人之道」,来守护他们窃得的战利品。

所以庄子认为,那些公认为聪明的人,把财物紧密封锁在箱子、袋子及柜子里,正好方便大盗来搬取;而「圣人之道」普流人世,适可被大盗利用来美化掩饰其为非作歹的事实,故曰:「世俗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胠箧

庄子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是什么意思?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意思是: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读音:qiè gōu zhě zhū,qiè guó zhě zhū hóu

出处:《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典故: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史记·游侠列传序》:"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后遂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讥刺旧社会小盗被杀、大盗得国的反常现象。亦省作"窃钩盗国"。

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出自《庄子  胠箧》。意思是说偷了带钩的人被处死,窃取国家的人却成了诸侯。司马迁在《史记 游侠列传》中引用了这句话,借此讽剌那些利用权术取得高官的公侯将相,同情象郭解之流因行侠而被处死的下等平民。

郭解,字翁伯。西汉时期轵县(今河南济源市)人,他的外祖父是相面大师许负,父亲由于行侠,在汉文帝时被诛杀。郭解长得身材短小,但却精明强悍,他不喝酒。年少时因丧父之痛心中充满着对社会的仇恨,为人凶残狠毒。那怕是对他瞪眼之类的小事招他不爽,他就要把人杀了。为朋友报仇不惜拼命。窝藏罪犯,结伙打劫,私铸钱币,挖坟盗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也许是上天保佑,他在窘迫危急时总能脱身,或犯事后遇到大赦。郭解年长后,却开始检点自已,一改年少时的行为,乐善好施,以德报怨。

一次郭解姐姐的儿子和人喝酒,那人喝不下了,就朝人嘴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将其剌死而逃,郭解姐姐气愤的说道:“以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给他让路,可是有一个人却总是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官吏说:“这个人我最关心,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不礼貌的人。那人感到奇怪,得知原委后,他袒露身体,给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出于对郭解的尊重,委屈心意地听从了劝告,准备和好。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有幸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时不要听我的调解,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元朔二年,朝廷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大将军卫青对皇上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皇上冷笑道:“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大将军替他说话,他家贫吗?”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轵县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椽(相当于县长助理),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椽的头。从此杨家与郭家结了仇。后来郭家又杀死了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皇上听到这消息,下令捕捉郭解,并彻底深究他的犯法罪行,发现那些人被郭解所杀的事,都发生在赦令公布之前。就在这时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儒生说:“郭解专爱做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外宽内深的御史大夫公孙弘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郭解应以大逆无道之罪判处。”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北宋大臣司马光是封建礼教的坚定捍卫者,他在其编的《资治通鉴》的开篇中就论道:"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何谓礼?纪纲是也;"纪纲就是儒家的"三纲六纪"。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人伦关系,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指的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六种人际关系,对待父辈要孝敬,对待兄弟要友爱,对待诸舅要讲礼义,对待族人要重视规矩秩序,对待师长要尊敬,对待朋友要重感情。他为什么要把纲纪之礼奉为如此之高的地位呢?一句话为了皇权的统治。他毫不掩饰的说道:“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借东汉两位大儒班固和荀悦之口对郭解等破坏封建礼教的游侠之流给予了坚决的批判。班固说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游侠是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等四大公子。他们“取重诸侯,显名天下。"使得“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春秋五霸是夏、商、周三王之罪人,而六国是五霸之罪人,四君子又是六国之罪人。至于郭解之辈,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荀悦论道,游侠、游说、游行等此“三游"是社会道德的破坏者。“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割衣食之业供飨宴之好,苞苴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书记繁于公文,私务众于官事,于是流俗成而正道坏矣。"

今天,我们尚能看到象郭解这等平民的游侠形象完全得益于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不仅为众多小人物立传,而且还能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义"之亮点,并给予赞赏。司马迁论道: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这两种人都受到韩非子的指责,可是儒生却大多受到人们的称道。现在的游侠,其行为虽然不合于正统的道德标准,但他的"言必信,行必果,"应允的事一定真心去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难,却不炫耀自己的本领,耻于夸张自己的恩德,他们原本也有值得称赞的啊!儒生利用权术手段取得宰相和卿大夫的位置,辅助君主,加爵封侯,名载史册。而游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却处以灭族。由此看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这不是假话。

司马迁遭受宫刑心中有恨,故而笔端有情,他把匡扶正义的理想倾注在郭解之类性格形为异于常人的小人物身上,但小人物终无回天挽澜之力,他又怎能不深情地长叹一声“於戏惜哉"!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什么意思?

评论杨坚的那句话是从这里引用出来的。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主要讲的意思是,那些小偷小摸的人被逮到了一定回按律治罪,罪行严重的甚至还要判死刑。但是那些大偷大到偷窃整个国家的人则不但不会被治罪,而且还能成为诸侯称霸一方,受世人景仰。

这就是说明了统治阶级的虚伪,也从某一方面凸显了法律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