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科普 > 

瞒天过海的意思

科普1.56W

瞒天过海的意思

瞒天过海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清代无名氏将“瞒天过海”收进其所编《三十六计》中,并作为“三十六计”的第一计。“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而“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最先使用,应不晚于明代末年。

计谋出处

“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如:春秋时代,齐姜和狐偃定计,把晋公子重耳灌醉,打发他离开齐国(见《左传》);隋代,隋将贺若弼多次大张旗鼓地进行换防,以麻痹敌军,最后在敌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指挥大军偷袭并攻克了陈国的南徐州(见《隋书·贺若弼传》)。“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最先使用,不晚于明末阮大铖的《燕子笺·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嗏,我只要赚几贯铜钱养阿正。”“瞒天过海”作为“三十六计”的计名,始自清代无名氏编写的《三十六计》。

:

相关典故

薛仁贵哄帝渡海

《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中的原文①

太宗分三路②…… 北路唐太宗御驾,兵三十万。令张士贵前部总管③,取松亭关。路过辽东,帝叹曰:“辽河水,西去长安五千里。”帝有悔心。数日至海岸下寨,帝视海水汪洋无穷,东望高丽④,隔海千里,如何得过?悔不纳房杜之言⑤。帝宣诸路总管上御寨,问过海之计。敬德曰⑥:“乞问张士贵。”帝问张士贵曰:“卿有计否?”士贵曰:“臣当思之。”诸总管皆散。

士贵归寨,请刘君昴议之:“帝问过海之计,敬徳以言窘我。若无,怎奈何?”君昴曰:“乞问仁贵,必有奇谋。”士贵请仁贵至帐下,谓曰:“前者公做平辽论,帝大喜。言若临阵有折箭之功,当重赐赏。帝宣诸官入御寨,问过海之计。诸将缄口,吾当思之。公莫有其术,教三十万军渡海?”仁贵见问,叉手遂言:“告总管:今天子只忧大海为阻,难征高丽。仁贵用一计,教千里海水,只来日不见了半点儿。上至太宗,下至小卒,如登平地,安稳过海。意下如何?”张士贵欠身离座,下帐执仁贵之手,言:“引你去御寨见帝,慢慢说道甚。”仁贵附耳低言道与,士贵大喜。

诸总管来见帝,太宗再问过海之计有无。近臣奏曰:“有一豪民,近居海上,特来见驾。言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独备之。”帝大喜,宣老人至帐上[此老人乃薛仁贵假扮],问其言。帝领百官随海边来,见其万户皆一彩帐遮围。其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皆彩绣幕,地铺茵褥。帝坐。百官进酒,帝喜。但觉风声四面,波响如雷。杯盏倾侧,身居动摇良久。帝不晓,令近臣揭幕视之,但见清清海水无穷。帝急问曰:“此是何处?”张士贵起而奏曰:“此乃臣过海之计。得一风势,三十万军乘船过海,至东岸矣。”视之,果在船上。

注释

①永乐大典: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初名《文献大成》,编撰于明永乐年间,今存不到800卷。

薛仁贵征辽事略:约为元初人的话本小说,撰述者不详。其中薛仁贵哄帝渡海及张士贵迫害薛仁贵的情节纯属虚构。

薛仁贵:唐大将。名礼,字仁贵。生卒年份614—683。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太宗时应募从军,因功升为右领军中郎将。先后参与对铁勒、高丽和吐蕃的战争,历任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等职,封平阳郡公。

②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生卒年份599—649。唐高祖李渊次子。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继帝位。公元626—649年在位。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③张士贵:唐代名将。生卒年份586—657。在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的戎马生涯中屡立战功。历任右光禄大夫、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并被封为虢国公、勋国公。但在平定辽东时,因其婿何宗宪冒领大将薛仁贵之功被累,降职随军,平辽后始官复原职。病逝后谥荆州都督,陪葬太宗昭陵。

④高丽:曾在朝鲜半岛与新罗百济形成三国鼎立之局面。668年为唐和新罗联军所灭。

⑤房杜:房玄龄和杜如晦之合称。

房玄龄(579—648):唐初大臣。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协助李世民谋划统一,取得帝位。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历任秦王府记室、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封梁国公。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病逝后陪葬昭陵。

杜如晦(585—630):唐初大臣。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助李世民取得帝位。历任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天策府从事郎中、太子左庶子、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病逝后获赠司空,封莱国公。太宗崩后陪葬昭陵。

⑥敬德:唐初大将。复姓尉迟,名恭,字敬德。生卒年份585—658。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曾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职。

标签:瞒天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