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古诗十九首是什么时期

历史1.9W

东汉时期。《古诗十九首》产生于南朝。

《古诗十九首》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是什么时期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大多篇章产生于东汉时期,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其作者群体基本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外游学、游宦或羁绊的“游子”。

“游子”形象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其所抒发的羁旅之思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早在《诗经》中就有这类诗作。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就是写女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的诗篇,从思妇的角度描写征战之苦,以富有情感色彩的景物烘托出思妇怀人的心思。

《诗经·豳风·东山》是“游子”思乡之作,写了一位久戍在外、一旦获归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复杂感情,其思乡之情正是多数“游子”的心灵呼唤。此外还有《小雅·采薇》、《小雅·何草不黄》、《邶风·击鼓》,等等。在中国古代社会,各种征役、徭役一直不断,所以客居在外、羁旅之思自古有之。

但是,其所思、所想的内容却有所不同。《诗经》中的“游子”大多是在外服役的人。此时的相思更多的是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在《楚辞》中,屈原放逐也有“怀乎故都”口的幽思,如《九歌》就是屈原放逐后背井离乡、思君念国的作品,一腔愁苦与忧心昭然可见。此时此刻,屈原的相思更多的是对故土的爱恋,对故国命运的关心,对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感叹。汉代乐府诗歌中有不少表达羁旅之思的篇章,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反映徭役之苦的,有写思乡之情的。有感叹人生短促无常的,有抒发个人苦闷的,也有游子思妇之感,等等。

此时,“游子”的情思大大丰富了起来,这种多样风格与两汉时代社会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读经、习经成为了社会风尚。历代统治者通过兴太学及设立五经博士,向下层的知识分子敞开了一扇读书仕进的大门。“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在这种情况之下,游学、游宦成了多数文人的生活状态,“游子”阶层也由此而生。他们纷纷涌向朝廷,走上了借读经以仕进的道路,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这条道路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也不同程度地碰到了“不遇”的情况,因而也时常抒发“不遇”之感。如贾谊有《吊屈原赋》、《惜誓》,董仲舒有《士不遇赋》,淮南小山有《招隐士》,司马迁有《悲士不遇赋》,等等,都是这类作品。

他们虽然抒发了自己不被重用的牢骚,但却没有失去信心,此时的他们对大一统的政权依然抱有极大的热情。但是,自东汉和帝之后,权移外戚、宠被竖宦的政治格局一直绵延到汉末。当时文人士子希望通过察举和明经科考进入仕途,然而仕进之门却被权贵豪强把持,“恩泽不速于单门”,(赵壹《刺世嫉邪赋》)寒门子弟仕进无望,权贵亲信却居要职。

此时此刻,滥举成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后汉桓灵时歌谣)“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怀》)的不合理现象随处可见。

再加上当时公私学校广招生徒,不但太学生“结发人学。自首空归”,(《后汉书·献帝纪》)其他学生也只能四处飘零、奔竞风尘了。此时的“游子”与落魄的农民、奔走的商贾一样,流浪四方。在“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凛凛岁云暮》)的萧索境况中,在“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的凄苦心情下,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想脱离浮乱骚动的都市。

但是,“思还故里闻,欲归道无因”,(《去者日以疏》)仕进无门,时代扰攘,安定的生活在这时其实成了幻想,正当的职业无处寻觅,从而使得这些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陷于了有家无法归的悲惨境地。这批以流浪为生的知识分子抒发愁苦之声,于是就产生了情真意切的文人五言抒情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哪个时代的作品

《古诗十九首》是一部由南朝萧统编录的五言组诗作品集。作品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

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古诗十九首》大致是哪个时期的作品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古诗十九首》是什么?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扩展资料:《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

古诗19首的创作年代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

古诗十九首 是一组中国五言古诗的统称。这些诗共有十九首,一般认为是汉朝的一些无名诗人所作。

最早由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昭明文选》,并命名「古诗十九首」。

历代都对古诗十九首有很高的评价,对後世的诗歌创作有巨大影响。古诗十九首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作者不可考,大抵成於东汉文人之手。最初收入《文选》时,没有著录作者的名字。刘勰首倡「两汉」,又说《冉冉孤生竹》一篇是傅毅所作,王世贞猜测「杂有枚生或张衡、蔡邕作」,徐陵《玉台新咏》以为其中八首为汉初枚乘所作,但是後人多认为这种说法不可信。

现在一般认为这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也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人们根据诗歌内容题材和语言风格方面的特徵,推测它们产生於东汉末期前後。尽管没有确切的证据,人们仍然对这些诗歌的作者有许多猜测和争论。

郑宾於《中国文学流变史》推测「十九首」最晚的作於西晋,但仅是推测,缺乏实证。例如,有些人认为这些诗歌都出自文人之手,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诗歌的语言显然是经过锤鍊的,不像典型的民歌;但也有人认为古诗十九首有鲜明的民歌特色,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诗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一般人的感受和境遇。锺嵘《诗品》:「古诗其体源於国风」,王士祯《渔洋诗话》云:「风雅後有楚骚,楚骚後有十九首,风会变迁,非缘人力,然其源流则一而已矣。

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

《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成熟,在我国诗歌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古诗“本来是后代人对古代诗歌的一种称呼。

东汉后期产生了一批五言诗,作者已不可考,后来人们就统称为“古诗”。

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辑《文选》,选录了古诗十九首,从此《古诗十九首》成了专名。过去有人推测这些古诗可能是西汉的枚乘、傅毅或建安的曹植、王集所作,部是不可信的。正如我们在上一节所说,西汉时五言诗极少见,从诗歌发展上看,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成就。而曹植、王集又生活在获卓之乱以后,洛阳已.遭焚毁破坏。

《十九首》巾·的洛阳却仍然是“长衙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间百余尺。”(《青青陵上柏》)经过研究,大多数人认为这些诗产生在东汉末年,其作者也并非一人。

标签:十九首 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