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科举考试考哪些内容

历史2.23W

科举考试考哪些内容的答案是:科举考试一般有三场。第一场考的是陈词滥调文,后人称为八股文,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的内容,所以有人说:“一个秀才,《四书》布袋”。第二场考的是宦海应用文,就是公文及法律判文的写作。因为科举考中后,有机会当官,当官就要有公文往来和断案。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事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大问题。同时考生的仪表、谈吐、应变、人品等等都在考察范围之内,特别是人品若有历史污点,是绝对不能录取的。

科举考试考哪些内容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状元,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科举考试一般有三场。第一场考的是陈词滥调文,后人称为八股文,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的内容,所以有人说:“一个秀才,《四书》布袋”。第二场考的是宦海应用文,就是公文及法律判文的写作。因为科举考中后,有机会当官,当官就要有公文往来和断案。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事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大问题。同时考生的仪表、谈吐、应变、人品等等都在考察范围之内,特别是人品若有历史污点,是绝对不能录取的。

标签: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