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谁提出

历史2.19W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费孝通提出的。

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谁提出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征。“多元”与“融合”的内在关系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密不可分。

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避免割裂“多元”与“融合”的关系。多元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将分散的多元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其中必然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是多元基层的一员,但在多元一体中起着凝聚作用。

费孝通(1910~2005年),中国社会活动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江苏吴江人。1930~1938年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和英国伦敦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

此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 》、《乡土中国》等。

1980年度获应用人类学会的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1982年12月被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 ;1988年 获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奖。费孝通是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副主席 ,全国人大第八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江苏吴江人。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1928年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在出国前,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踏虎阱,腰腿受伤,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伤愈后,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 ,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

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曾任国务院民族事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届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

曾在加拿大作《中国的现代化和少数民族》演讲。1992年费孝通发表《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收入自己80年代以来考察沿海乡镇企业的主要研究报告,就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在改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谁提出的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1988年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长篇演讲,全文近3万字。次年,在此基础上出版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除费孝通的讲演外,该书还收入其他几位学者的相关论文。

费孝通概括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认为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在这个多元统一的格局中,华夏——汉民族是各民族凝聚的核心,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并逐渐为学界所认同和接受。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谁提出的?

费孝通。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扩展资料:注意事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间的关系。我国各民族汇聚为一个大家庭,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自然结果。纵览民族发展历史,各个民族起于多元,源于本土,互相吸收,有存有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经过近代共同抗击外侮的血火淬炼,我国各民族血融在一起,情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谁提出来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谁提出来的?答:是费孝通教授结合自己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从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各方面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做了综合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拓了新的视野,得到了世界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学者的高度评价。

年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说何时由谁提出

中国早期文明是如何产生的?史书记载史前时期的“万国林立”是怎样的国家形态?“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讨论经历了‘仰韶文化西来说’、‘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东西二元对立说’、‘中原中心说’和‘多元一体说’。”陈星灿介绍说。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术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伴随考古学的发展日趋成熟。

“从史前到先秦时期,全国各地陆续确认出了很多‘考古学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的辽河流域发展序列最完整;以考古学文化为载体,可以基本构建起中国境内早期文化发展演变的时空框架。”戴向明告诉记者。之前一些学者根据传统文献持“中原中心论”,但大量的考古学资料则支持不一样的结论。

学术界现在普遍承认中华早期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格局。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文明不是从一个地方发源的。

包括黄河、长江和西辽河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有自己渊源脉络的史前文化且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陈星灿表示,已有的考古研究成果,证实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许多地区的史前文化,出现了社会分层和分化的明确迹象,物质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考古学家张光直把这个“相互作用圈”叫做“中国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戴向明提出,结合史前考古领域一系列重大发现,根据传说史料梳理总结出的古代人群的分野,与根据考古资料做出的史前文化区系的划分有许多契合之处:与中原的华夏、山东的东夷和南方的苗蛮相对应,考古学上分别有中原区、山东的海岱区和长江中游的两湖区。

这也反过来印证了传说记载有其真实可信的历史内涵。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开始,十余年来,项目参与者们发现了几处具有都邑性大型遗址。“我们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黄河、长江、辽河流域早期文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的环境、生业系统、经济状况、社会结构的变化有了全方位、比较深入的了解。

”王巍表示,诸如良渚、陶寺这些遗址所体现的区域性文明出现在夏王朝之前,叫做古国文明,即文献记载中“万国林立”时期。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多元与一体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色。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以华夏民族为主体,各兄弟民族团结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宽容相待、携手共进的历史。

文化的“多元”与“一体”统一于我国文化发展史中。具体来说, “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既各具特点,又相互区别,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既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现实社会的高度把握,它不仅对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理解包括民族政策在内的诸多政策具有极大的启发性,而且对已经进入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具有同样重要的现实价值。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

“多元一体”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70年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都鲜明体现着“多元一体”。

标签:中华民族 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