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

历史1.63W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的答案是:掩埋

在关于战争史的记录里,“伏尸千里”“尸横遍野”乃至“尸积成山”,都是战场上常见的血腥景象,但怎样处理战争后的战场尸体,却是一桩常被忽略,但自古以来就无比重要的冷知识。先秦时代的典籍《管子》里就说,如果不能在春天里及时掩埋野地里的尸体,那么等到夏季到来,野地里就会瘴气遍地,形成大规模的瘟疫。

所以,比起战场上的惨痛伤亡来,战场上遗弃的尸体,却很可能是未来更大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尸体,对于古今中外的军队来说,都是必要功课。

特别是在犬牙交错的城池及阵地攻坚战里,一旦尸体处理、掩埋不及时,就有可能造成比战场厮杀更严重的减员。比如公元451年的盱眙之战,杀红了眼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以数十万大军猛攻刘宋小城盱眙。激烈战斗持续了近三十天,盱眙城外北魏士兵的尸体堆积如山,几乎与盱眙城市差不多高。结果也正如《管子》里的理论,这些尸体很快带来了瘟疫,令北魏大军“疾疫死者甚众”,几十万北魏军减员过半,只能仓皇撤退。

所以,即使在古代科技水平下,但凡战斗力强大的军队,也通常有快速处理战场尸体的能力。以北宋末年的汴京保卫战为例,依据《续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金军在攻城时虽然伤亡惨重,但每天死亡的金军士兵尸体,金军都能迅速移走掩埋。相反北宋这边由于指挥组织混乱,殉难在城头阵地上的宋军士兵,其尸体基本就倒在原地无人管,这也令拼死守城的汴京军民士气大受打击,给接下来的汴京沦陷埋下伏笔。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

在战场上各国军人都会在战斗间隙,把战友尸体掩埋起来,倒下的是跟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他们不会忍心战友暴尸在光天化日之下。

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在战斗告一段落的时候,将战友尸体搜集到山谷中,挖坑掩埋。

然后在那里做一个记号,希望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把遗骸运到国内。

战斗英雄邱少云牺牲之后,他的战友就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敌军以一条封锁线,匍匐前进了3000多米,将其埋葬一个山谷里。

为什么要埋那么远?因为附近战场上阵亡的志愿军都埋在这里,这样日后容易找到;无论是祭奠还是让他们遗骸回国,都比较方便。

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学家就在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找到一个万人坑,它是俄罗斯工人在铺设水管时挖到的。

经过挖掘,在里面发现1845具德军士兵遗骸,以及数量不多的马匹遗骸。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人类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参战人数高达500万,苏德阵亡士兵高达300多万。

由于后勤供应出现问题,德军士兵最后缺乏燃料和食品,数以万计的士兵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冻死。

战争后期他们连枪都拿不动,战友的尸体也无法掩埋,只能等战争结束了,再去掩埋。

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了6个月,多数尸体只能在战役结束后掩埋,所幸战役是在冬季进行的,尸体不会腐败发臭。

标签:阵地 尸体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