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提出动机的自我效能理论的心理学家是谁

历史1.44W

阿尔伯特·班杜拉。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

提出动机的自我效能理论的心理学家是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但至今关于自我效能的概念界定并非十分明确,特别是在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分上,因此也给自我效能的测量及其应用研究带来了困惑。“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这个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班杜拉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

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 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他发现,即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但也不一定去从事这种行为或开展某项活动,而是首先要推测一下自己行不行?有没有实施这一行为的能力与信心?这种推测和估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的表现。所以,人的行为既受结果期望的影响,更受自我效能期望的左右,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区别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班杜拉创造了自我效能概念。

结果期望,属于传统期望的概念范畴,是人们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而效能期望则是个体对自己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对自身行为能力的推测。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淑艳 付出、自信、勇敢、坚持送给自己的话,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

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自我效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概述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自我效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班杜拉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既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他坚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强调研究人类的行为,强调客观化的研究原则,强调学习中强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探索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强调自我因素对行为的中介调节作用。他主张行为和认知的结合;主张必须以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认识不同。

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而班杜拉认为人除了直接学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可以通过观察去进行间接学习。人的社会行为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亦称之为“替代学习”。

用班杜拉的话来说“一个替代学习事件可以这样来定义,既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看出观察学习的以下特点:一是观察学习并不必然具有外显的反应;二是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三是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此,班杜拉认为强化除了对直接行为后果的外部强化外,还有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指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惩强化时,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一个间接的强化作用。自我强化是指在行动的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内在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自我效能理论正是从这两种强化的作用发展而来的。班杜拉认为强化并不像传统的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是学习的必要条件,而是一种促进条件。

譬如小孩子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没有外部强化的情况下,他们仍会玩得很开心。 替代强化的作用机制可以描述如下:当一个人观察到别人的行为时,会产生两种认识:一是认识到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外界对此行为的反馈与强化;另一个是认识到此任务的难度如何及其行为方式。这两种认识将会影响观察者对模仿此行为的预期,此预期包括两种成分:对行动结果的预期及从事此行为把握的预期。这两种预期将对观察者是否采取此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自我强化强调行动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标准,从而受到自我奖惩的内部强化。人在行动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预期标准,如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标准就会更积极地去行动,否则就会改变行动。 对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深入研究,班杜拉发现了自我调节的重要性,他指出强化的作用在于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这种作用的机制在于从先前的经验中形成的对后续行为的期待。他把这种期待分成两种: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一种好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将会被激活,受到选择。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是自己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上的评估。在“效能期待”的基础上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自我效能理论的启示 自我效能理论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1.护理管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以适应21世纪护理模式及管理工作的需要 自我效能感提高来源于心理素质、专业护理理论与技能的提高,不断接受实践新技术、新知识并加以总结论证,在经验与教训中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

2.护理管理者应学会运用循证护理的思维模式 将护理科研成果、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应用于护理临床实践活动,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观念。提出护理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护理,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3.护理管理者要注意挖掘人力资源 注意提高下属的自我效能感,善于发现下属潜在能力,为她们创立发展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与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团队自我效能感。

4.护理管理者要注重自我效能感对护理人员的影响力 虽然替代性经验影响力度不及直接经验,但也是自我效能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努力提高业务及自身素质与心理素质,为使护理人员建立自我效能感起到正性影响。通过专业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人类对行为和动机的研究,也为临床护理管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框架,对提高临床护理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自我效能感给予了启迪,必将对临床护理业务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自我效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可能理论,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素质提高、能力发展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长期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现状,研究提高其效能感水平的方法和途径有着重要意义。 1.职业学校学生的效能感现状及成因相对而言,职业学校学生的效能感水平较低,形成原因主要有 (1)既往的成败经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筛选中有失利的经历和体验,自然而然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表现为自我效能感较低。有些学生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专长和爱好,但在激烈升学竞争的中学阶段,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学生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仅。

自我效能是谁提出来的

自我效能”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自我效能感是谁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是——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提出来的。阿尔伯特·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

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自我效能感是谁提出来的?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来的。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或模仿,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上述几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