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古代中国的教育特点

历史8.49K

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是经历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这四个阶段。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古代中国的教育特点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产生了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夏商: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学校名称分别为庠、序、校,此时教育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西周:出现国学和乡学。国学设置在诸侯国内,乡学设置在地方,主要是以官学的办学形式为主,面向奴隶主,呈现出政教合学在官府的特征,体现了阶级性的特点。那么在这一时期,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其中核心是礼乐。

春夏战国: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可以自由讲学、自由办学,打破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限制,教育开始面向所有人。进入到战国时期,私学繁荣,出现了以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为主的显学。

在这一时期实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把儒家思想摆在了正统地位。隋唐:出现了六学二馆,不同等级官员进入到不同的学校进行学习,体现了等级性。在选拔人才制度方面,建立了科举制。

学习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明清:明朝时期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到了清朝末年,科举制废除。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标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