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陆权论的提出者是什么

历史1.57W

哈尔福德•麦金德。《陆权论》是世界十大兵书之一,其作者是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哈尔福德•麦金德。

1904年,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

陆权论的提出者是什么

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心脏地带”,把欧、亚、非三大陆称为“世界岛”,从而得到了著名的论断,谁统治了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便控制了世界。陆权论的本质是从中心向边缘地带扩张的战略,先占据最核心的地理位置,然后向周边进行扩张,最终控制整个世界。哈尔福德·麦金德 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年2月15日-1947年3月6日)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学家。以地球的地缘政治学概念而闻名。

他把地球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占优势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一个是从属的海上地带,包括其他洲,这和马汉的海权论相对应。麦金德认识到世界越来越小,近代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已把大陆变成岛;大岛只有两个——一个就是所谓的世界岛,该岛包括欧、亚、非三洲;一个就是南、北美洲所组成的较小的岛,澳洲则是作为面对亚洲的前哨,大不列颠则是面对欧洲的前哨。他看到,由于德国和俄国在欧洲大陆上所处的位置,如果两国联合起来,或者一国控制了另一国,就能统治世界。

他懂得现代运输已把大陆缩成了岛。欧洲、亚洲和非洲并不构成三个而是构成一个大陆——“世界岛”。这个“世界岛”是世界力量的真正重心,西半球只不过是面积较小、人力较少和天然资源较差的一个岛而已。

“世界岛”的“心脏地带”是中欧和东欧。先控制东欧,然后向外扩张控制心脏地带,然后控制世界岛,最后控制整个世界。海权优势海洋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海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其广阔的海面为各国进行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海洋作为一个国家的天然保护屏障,为国家安全带来了优势。

海权劣势海权地形未经河川严重分割,大到难于防守。海洋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会导致国家的危险性增高。陆权优势发展铁路。中国西部深入欧亚大陆,美国连地理条件都不具备。

速度大大超过海运。中国目前最大的运力就是火车,远超汽车和飞机。

铁路运输可惠及周边,辐射区域远超水运。

陆权论的提出者是谁

《陆权论》是世界十大兵书之一,其作者是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哈尔福德•麦金德。1904年,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

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心脏地带”,把欧、亚、非三大陆称为“世界岛”,从而得到了著名的论断,谁统治了东欧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便控制了世界。

陆权论的本质是从中心向边缘地带扩张的战略,先占据最核心的地理位置,然后向周边进行扩张,最终控制整个世界(如图1所示)。图1 麦金德的陆权论麦金德认识到世界越来越小,近代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已把大陆变成岛;大岛只有两个——一个就是所谓的世界岛,该岛包括欧、亚、非三洲;一个就是南、北美洲所组成的较小的岛,澳洲则是作为面对亚洲的前哨,大不列颠则是面对欧洲的前哨。他看到,由于德国和俄国在欧洲大陆上所处的位置,如果两国联合起来,或者一国控制了另一国,就能统治世界。他懂得现代运输已把大陆缩成了岛。

欧洲、亚洲和非洲并不构成三个而是构成一个大陆——“世界岛”。这个“世界岛”是世界力量的真正重心,西半球只不过是面积较小、人力较少和天然资源较差的一个岛而已。“世界岛”的“心脏地带”是中欧和东欧。

先控制东欧,然后向外扩张控制心脏地带,然后控制世界岛,最后控制整个世界(如图2所示)。图2 陆权论的扩张步骤二战时德国就是按照麦金德的陆权论进行扩张的,可以是陆权论变成了希特勒的战略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学说。

他认为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斯皮克曼指出:只要以边缘包围中心,便可以瓦解中心。边缘地带理论可以概括为:谁(以武力或是和平方式)统一或整合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谁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潜质的地区;谁掌握了世界最具潜质的地区,谁就能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就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超强有力的挑战者。

陆权论是由内向外的扩张,而边缘地带理论是由外向内扩张(如图3所示)。图3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扩张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正是根据边缘地带理论,包围并瓦解了苏联。美国在中国周围扶植盟友,战略包围中国,也是以边缘地带理论为指导原则。《边缘地带论》写道:“中国将毫无疑问地成为远东地区的统治性强权,前提是它能够达成真正的统一并且日本的军事力量被彻底摧毁。

而能够平衡中国大陆强权的只有北部的俄罗斯。如果西方各大强权还想在这一地区保持影响力,它们就必须为自己的海上力量寻求岛屿基地。” 斯皮克曼对美国的国家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主张二战中不要完全消灭日本,用以平衡中国的影响;不要灭亡德国,用以平衡苏联的影响,事后的进展果然如此。美国在中国附近海域寻求岛屿,比如第一岛链,就是为了平衡中国的影响。

台湾岛处于第一岛链的重要位置,一旦台湾回归,第一岛链就不攻自破了,所以台湾对于中国和美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图4所示)。图4 第一岛链陆权论和边缘地带理论各有什么优缺点呢?从战略的角度来说,陆权论是内线作战理论,也就是离心作战,而边缘地带理论是包围理论,也就是向心作战,《战争论》对于内线作战和包围理论有着详细的论述。向心运动,即包围形式有三种利益和两种不利。三种利益包括多面进攻、命中率增加和切断敌人退路。

两种不利包括集中兵力速度慢和信息传达被削弱。《战争论》写道:“使用兵力时采取包围形式有一个特点:它不仅能够增加双方同时使用的兵力总数,而且使我方有可能比敌人投入更多的兵力。包围开式的第二个利益是,子弹的命中率只要能够增加1倍,那么集中射击的效果就大为提高。

第三个利益是能够切断敌人的退路。但是,包围形式也有一种特殊的不利,这就是包围时兵力分散在较大的空间中,因此它的作用从两方面受到了削弱。包围者用于通过一定空间的时间不能再用于战斗了。

这时,包围者所进行的一切不是恰好垂直于敌人战线的运动,比被包围者所通过的空间大,因为被包围者或多或少地是在他的小圆的半径上运动,而包围者是在大圆的圆周上运动,这就有很大的差别。整体的统一性也会由于传递情报和命令需要经过的空间较大而受到削弱。”离心运动,即被包围有两种利益,包括兵力集中和内线运动。《战争论》写道:“可是军队在离心运动时,相应地有什么优点呢?显然是军队集结在一起和在内线运动这两点。

”包围战略适用于强者,因为强者才能负担的起将自己的兵力分散,也就是边缘地带理论适用于强者。被包围战略适用于弱者,因为它没有能力来分散自己的力量,也就是陆权论适用于弱者。陆权论强调首先抢夺核心地带,而核心地带具有重大利益,必然引起各国的强烈反对,所以以陆权论为战略的占领都是爆发大规模的激烈战争,因为抢夺核心利益就是鲸吞。

而边缘地带理论是从边缘逐渐向核心渗透,每一次抢夺的利益都不是重大的,都不太值为这点利益进行大规模战斗,边缘地带理论是一种蚕食战略。边缘地带理论是一种包围理论,包围理论有三种利益,包括多面进攻、命中率增加和切断敌人退路。被包围的国家几乎无法改变多面进攻,命中率增加这两点,但是在和平时期,切断敌人退路或者交通线这一条是可以改善的,比如增加与其他国家的连接道路,就能有效降低被切断退路的风险。

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论”和“陆权论”是怎么回事?

海权论(一)位置: 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 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 的航线。

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 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於劣势。

(二)地形: 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於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 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 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 受限於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奋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三)国土之大小: 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

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 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大 ,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 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

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 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四)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 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 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

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 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五)国民性: 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 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

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 霸主。 (六)政府的政策: 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英国的成功主因即在此。自詹姆士一 世开始,英国的国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为目的。

陆权论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

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近年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

什么是麦金德“路权论”

陆权论 一战前夕,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欧亚大陆,第一个区分了陆权与海权的观念,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

作为对麦金德的地缘政治观的发展,著名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则在其《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他认为,“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着世界的命运”。

如何理解地缘政治学中的陆权,空权和海权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海权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陆权论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哈尔福德·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

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heartland)”,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rimland)”学说。

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因此:控制了边缘地带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运空权论空权论首先由意大利将军朱利欧·杜黑提出,他认为“天路”是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而空权可以决定战争的命运。1921年发表《制空权》一书,指出要发展强大的空军,争夺制空权,获得战略主动。

而以空军摧毁敌国战略目标,即无须与陆军海军正面作战,也能够消灭抵抗的意志。50年代塞维尔斯基(英语:Alexander P. de Seversky)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

如何理解地缘政治中的陆权,海权,空权

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源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美国历史学家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麦金德则提出“陆权论”,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

“陆权论”对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被称为“陆权论”的另一派理论。50年代,美国战略学家塞维尔斯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即“空权论”。

1973年,美国地理学家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式,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两区之间夹有南亚、中东和东南亚3个区,其中南亚是潜在的地缘战略区,中东和东南亚被称为破碎带。1982年,科恩对模式提出修改,指出西欧国家、日本、中国已发展为世界大国,印度、巴西、尼日利亚的作用和地位上升,撒哈拉以南到南非地区则转变为第三个破碎带。

地缘政治学是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随着科技的发展、非传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凸显,地缘政治学在国家决策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作为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其影响仍非常深远。

陆权论的详细

19世纪末,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陆地机械运输革命的发生,使海权逐步让位于陆权。最早阐述这一观点的是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1861—1947),他曾任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和皇家地理学会会员。

麦金德一生从事教育和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对国际和各国局势的变化的历史观察和思考,寻找一种“至少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公式”,而“这个公式具有透视国际政治中的一些对抗势力的实用价值”。

1904年,他在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著名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成为第一个以全球战略观点来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此后,麦金德又分别于1919年和1943年发表了《民主的理想和现实》和《全世界赢得和平》两篇论文,对他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在麦金德看来,整个世界的历史就是大陆强国和海洋强国相互斗争的历史,尽管海权强国占过优势,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由于陆权国家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且交通日益改善,海权国家终将被陆权国家所压制。因此他提出,世界力量重心所在的欧、亚、非三洲由于陆上交通发达,已变成一个世界岛;世界岛的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部的心脏地带,其范围大致西起东欧,东至中西伯利亚和蒙古,南起小亚细亚、亚美尼亚、波斯和中国的西藏,北至北冰洋。

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和人力,除东欧这个门户外,其余方向海权国家均不易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而占据心脏地带的国家却屡屡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扩张。据此,麦金德断言,占据东欧是控制心脏地带的关键,并把他的全球战略思想归纳成著名的三段警句: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标签: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