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什么是平仄

历史2.32W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什么是平仄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故统称为仄声。平仄不仅仅是音高的变与不变的对立问题,而且还有音长的问题。仄声中有一个调是“入声”,它的调形短到无法画出来,与其他三声形成明显的对立。而上去声的或升或降理论上也是有时限的,因为“升”或“降”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因而相对于可以无限延长的平声,它们也是相对的“短”的。

因此平仄实际是个综合的因素,既有音高的问题,也有音长的问题(甚至还有音强的问题,沈约说“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平声要浮轻一些,而仄声要重响一些)。实际上,古今诗人和读书人吟哦的实践,对平仄的处理更主要是长短的处理。遇到平声就拉长(尽管后来的阳平已是升调,照样拉长),遇到仄声就缩短(入声尤其突出,如果我们听过苏州评弹,对此当有体会)。

这样就把诗味读出来了。所谓对仗,是指上下两句整齐相对,如古时帝王将相出行的仪仗队一样。

只要是单独出现的对联,都要求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传统相声《八扇屏》里说:“上联把音压下去,下联把韵挑起来,你这么一听,它就是对子、上下联儿。”《八扇屏》里说到的一副对子“风吹水面层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浪是仄声,坑是平声,在北京话里头,浪字念起来是由高到低的,坑字则是不高不低保持水平,相对于浪字,坑字听起来反微有上扬之感,这就是“上联把音压下去,下联把韵挑起来”的意思。

上下联最后一字必须上仄下平,这是对联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身边很多家庭因不懂得这个道理,把尾字仄声的上联贴在了左边,把尾字平声的下联贴在了右边,这样上下联就完全搞反了。金庸先生说,有很多读者看了盗版书,相信他与古龙、倪匡合出了一个上联“冰比冰水冰”征对,遂寄了下联给他,这是在浪费时间心力。因为根据对联的要求,上联的末一字不能是平声,“冰”字是下平声十蒸韵中的字,不能作为上联的末字。

这里必须提到的是湖南岳麓书院门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材是平声,盛是仄声,它是仅见的一副不符合上联末字用平,下联末字用仄的对联,体现出湖南人“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文化精神,可一不可二,更不可据以为范式。对联要求的对仗,单从声调上说,一是要求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对,二是要求每一句的末字平仄相对。《声律启蒙》是最工整不过的骈文,它是由若干副对子组织而成的,从《声律启蒙》的对子入手,懂得了它的规律,读得熟,自然记得牢。

标签: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