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望洞庭的作者是谁

历史6.39K

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

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1-2] ,又自言系出中山,[3] 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

望洞庭的作者是谁

唐代大儒、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望洞庭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二十年来,刘禹锡在长安、朗州、连州、夔州之间的辗转着,数次经过洞庭湖,不知不觉就有了感情。好像洞庭湖是他的一位老朋友,每次都要小作停留。

而这一次,他又特地绕道去看望“老友”。“月光照亮了水色,水色倒映着月光,它们是一对密友还是一对爱人?竟是如此地相得益彰。潭面无风,水波不兴,青翠的君山矗立在洞庭湖中,远远望去,恰似银盘里一枚碧绿的青螺。”一个事业上失意的男人,竟然能看到这般景象,可见他并没有因被贬而毁掉自己的奇思逸兴,这样的乐观心态真真是极好的!秋夜苍茫,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澄澈空明;素月的青光,缥缈、空灵。

一“和”字,诗人便将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此时,迷迷蒙蒙的湖面,风平浪静,一派和谐宁静,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只有这“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才能让湖光和秋月两相协调,辉映成趣。

时光渐渐推移,残余的暮霭完全消尽。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接连产生了两个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先将洞庭湖水喻为“白银盘”,然后再将湖中的山喻为“青螺”,真美哉!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刘禹锡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标签:洞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