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生活 >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人口多少

生活1.95W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人口多少的答案是:46.78万(2020年末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人口多少

县人民政府驻澄江镇。邮编:343700。代码:360826。区号:0796。拼音:Taihe Xian。

全县辖16个镇、6个乡:澄江镇、碧溪镇、桥头镇、禾市镇、螺溪镇、苏溪镇、马市镇、塘洲镇、冠朝镇、沙村镇、老营盘镇、小龙镇、灌溪镇、苑前镇、万合镇、沿溪镇、石山乡、南溪乡、上模乡、水槎乡、上圯乡、中龙乡。共有22个居委会、290个村委会。

澄江镇面积:158.6k㎡人口:111117人邮编:343700代码:360826100

辖澄江、西昌、快阁、中山、白凤、文田等6个居委会,南门、西门、文田、桥头、大塘、螺湖、桂花、桔园、新池、黄岗、杏岭、官溪、三溪、南圳、上田、月池、东门、北门等18个村委会。镇政府驻螺湖村。

泰和县古称西昌,隶属于江西省吉安市,自东汉末年建县,全县面积2667平方千米,辖23个乡镇场、279个行政村、30个社区,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有“声名文物之邦”的荣誉。在这块土地走出了“江西三杰”之一袁玉冰、18位开国将军与5749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老一辈革命家在这边留下了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马家洲集中营、三十都秋收暴动动员大会旧址等革命胜迹。

物产丰饶,环境优美这些词来形容泰和再合适不过,泰和不仅仅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商品牛基地县,也是世界珍禽——泰和乌鸡的发源地,涌现了如乌小凤元气酒等乌鸡产业品牌。全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蜀口生态岛、牧歌滩尾、桃源度假村、楠木林等众多国家3A级景区的地方。白口城春秋遗址是更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块土地也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完整的传统传承,其中泰和白凤仙子传说、泰和提线木偶戏、泰和虾蚣灯、泰和王家坊迎神赛会、泰和华盖双狮舞等作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步走进大众的视野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地方。

近年来,泰和县工商业开始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通过择商选资招大引强,打造政策洼地,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一批批企业抱团而至聚集发展。

泰和白凤仙子传说

流传于泰和乌鸡的发祥地——江西省泰和县马市镇武山西岩麓下的汪溪涂村。武山位于吉泰盆地中南部,赣江西岸,山势峻拔突兀,雄伟壮观。武山泉源丰富,东南西北四岩均有泉水,独西岩泉源最多,流量大,泉位高,春夏两季,泉涛如雷,数里之遥可闻。西岩泉水汇成一溪叫“汪溪”,以“溪水汪汪,不流不竭”而得名。武山西岩泉水孕育了世界珍禽——武山鸡,雅称白凤仙子。武山鸡唯有饮用武山西岩泉水才能不变种,如移养它处,则往往发生变异,正所谓“不吃武山水,不算武山鸡”。据现代科学检测,武山西岩泉水含有金、铜、铁、硫酸钙等丰富的矿物质。1915年,武山鸡参展巴拿马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被评为“世界观赏鸡”,誉满全球。白凤仙子传说源远流长。清乾隆年间,泰和进士姚颐的长诗《泰和鸡为旭庄主人赋》“名鸡来自家江南,虎鼻峰北岩穹嵁。传说仙人炼铅汞,丹泉流出山下潭。村鸡膈膊戏潭侧,金膏玉液嘴且含。仙成种类甲天下,此语或合齐东参。……”就已提到乌鸡的传说故事。1992年的《泰和文史资料》、2000年的《神鸟·武山凤》、2005年的《世界珍禽—中国泰和乌鸡》等刊物,都对白凤仙子的传说故事作了详细的记载。

泰和提线木偶戏

原始形态为单人木偶戏,由一名艺人表演,集唱、做、吹、打于一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担木偶箱则可全部装下。泰和提线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可用“形声俱佳”来概括。泰和木偶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只需一小块空地就可以搭台演出;在时间上,一年四季都有演出,但以春季为最盛,元宵、春节等喜庆节日演出木偶戏娱神娱人。

历史渊源

上模乡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民间表演艺术丰富多彩,上模提线木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据说是由兴国县传过来的。当时,提线木偶戏班属于半农半艺的演出团体,艺人们农忙种地,农闲演戏。木偶戏在发展过程中,驰名艺人辈出。

保护措施

随着社会的转型,强势经济的冲击,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观众剧减使泰和提线木偶戏生存发生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钵,社会上也难找人传承,泰和提线木偶戏确实面临着消亡的危险。2012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到上模乡上模了解并采取文字、图片、影像、录音等方式记录了提线木偶戏的发展现状、表演方式和演出剧目。同时,制作了提线木偶戏展板,宣传保护提线木偶戏。

泰和虾蚣灯

虾蚣灯是流传在泰和县螺溪镇舍溪村一带的民间灯彩,其舞蹈花节形象地演绎了虾蚣漫游、弹跳、追逐、嬉戏等活动情状,曼妙瑰美,鲜活灵动,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其制作工艺精巧别致,造形优美,独具特色,是剪纸、雕刻、绘画、扎裱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呈现。

虾蚣灯历史悠久。相传明正德年间,舍溪村有个名叫胡尧时的人,在云南做官,回乡时,途径四川某地,看到当地表演虾蚣灯,印象极为深刻,回家后就指派人做了一只,并教给村里人舞耍。从此,虾蚣灯在舍溪村一带代代相传。每年春节至元宵,全村人欢聚一起,耍舞虾蚣灯,庆丰收、求平安,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历史渊源

《虾蚣灯》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距今已有480多年历史,是泰和县螺溪镇舍溪村胡氏族人的传统民间灯彩舞蹈项目。

舍溪村坐落在泰和县螺溪镇北面距镇政府仅两公里的湖光山色之间。“左傍绵绵山丘,右靠漫漫田野,山丘林木葱茂,村落水塘怀抱”(《泰和县誌》)。舍溪村二百多户人家大多姓胡,是南宋1276年从福建铜安迁此安居,距今已700多年的历史。

据舍溪村虾蚣灯老艺人胡道锦介绍:虾蚣灯始于明正德年间(约1512年)。当时舍溪村有个名叫胡堯时的人,在云南做官,回乡时,途径四川某地,看过当地表演虾蚣灯,印象极为深刻,回家后就指派人做了一只,并教给村里人表演。由于舍溪村一带田园平坦、土地肥沃、湖塘清水长流,盛产鱼虾,当地群众素有捕鱼捞虾换钱的习惯,对虾十分喜爱,因此虾蚣灯便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在舍溪村一带代代相传。每年春节至元宵,全村欢欣鼓舞,人们欢聚在一起,耍舞虾蚣灯,庆丰收、求平安,祈福来年风调雨顺。此外,也外出邻乡、邻村、邻县等表演,不收取钱物,旨在增进友谊,交流感情,深为群众喜爱。

王家坊祭祀活动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为纪念元朝将领张甫德先烈以及部下为民所想、与民同乐而举行的七月十五祭拜活动。

王家坊地处泰和县螺溪镇西北部,是古时吉安县天河、永阳一带经商水运出赣江的必经之地,来往人口频繁,也是时常有强盗、小偷出没的地方,用当时流传的俗语讲:“上有72周(周姓村庄),下有36蒋(蒋姓村庄),中有强盗来王家坊拦河劫抢。”可见当时百姓生活民不聊生。

泰和王家坊迎神赛会

宋末元初,朝庭派来将领张甫德一行,驻所在王家坊一带维护治安。自张甫德等来后,他们安抚百姓,体恤民情,带领群众拦河治水,扩充粮田,每年端午他们都要亲自到田间查看禾苗长势,指导如何防治虫害和瘟疫。为加强村里治安,他们夜巡从未间断。日久天长,张甫德将军及部下与百姓相处得非常融洽,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和敬重。

原来王家坊村庄河边的一片种植洲地是靠渡排过去的。可一来不方便,二来涨大水时时有淹死人的事情发生。看到这种情况后,张甫德带领部下和百姓一起到对面山上砍松树拦河截水,直接把水引入禾水河,这样,堤坝变成上洲的路,堤坝下就扩充成了粮田。百姓们丰收了,人身安全了,六畜兴旺了,到七月半农事少了,全村百姓就欢聚在一起,宴请张甫德和他的部下一起庆贺丰收。王家坊七月十五祭祀中的宴请习俗便由此而来。

泰和华盖双狮舞

华盖狮最初为单狮,也称青草狮,后经一安徽逃难到本村的耍狮艺人指点,对舞狮进行了修改、完善,将单狮改为了双狮,即华盖双狮。华盖村民素有尚武习俗,时常聚集宗祠习武、排练,一直持续至今,从未间断。数百年来,随着舞狮技艺的日臻完善,演变和形成了现今颇具民间地方特色的华盖双狮舞。每年的春节、元霄或有重大庆典活动,不管再忙再累,村民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以舞狮的方式举行欢庆,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华盖双狮舞表演共由五人组成:引狮者和一雌一雄两头狮子。引狮者由一武士扮演,而每头狮子则由两人共同扮演,一人站立挥舞狮头,一人弯腰舞动狮身和狮尾。舞狮人上披狮被,下着与狮身相同毛色的狮裤和金爪蹄靴,造型酷似真狮。狮头上缀红结者为雄狮,缀绿结者为雌狮。

华盖双狮舞系集武术、杂技、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狮身用彩绸、彩纸、布、竹、麻等材料制作而成,表演融合了文狮与武狮的特点,既有细腻诙谐的情趣表演,又有威猛惊险的技巧表演,极富观赏性、娱乐性。表演时,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于鼓、钹、铜锣、碗锣、唢呐等音乐声中不断逗引双狮。狮子的眼睛、嘴巴、耳朵随着音乐的节奏不时开阖,时而显得活泼可爱,时而显得威武勇猛。动作多以扑、跌、蹲、翻、滚、跳跃、搔痒等为主。表演要求具有扎实的武术功底,尤其是引狮人更须身手不凡。否则,很难完成空翻上下高桌、倒立等高难度动作。而扮演双狮者,除了会武术之外,还需灵巧的身段,娴熟的技巧,前后配合,相随而动,协调一致,才能很好地把狮子的特性表现得活灵活现,把狮子舞得有声有色、生龙活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