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学前教育 > 

卧薪尝胆的意思和道理

卧薪尝胆的意思是: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卧薪尝胆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取得某种成就,必须有一定的牺牲和耐心。有志者事竟成,为了理想与目标,要坚持一切,敢于忍受一切磨难和艰辛,最终达到成功,顽强的毅力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

卧薪尝胆的意思和道理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就这样,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古往今来,“卧薪尝胆”这个著名的历史典故不知道鼓舞了多少失败的人在屈辱之中忍辱负重,最终反败为胜重新站了起来。一个人要想从失败或是低谷中走出来,重新获得成功,甚至取得比以往更加耀眼的成绩,就必须让自己先承受住低潮时的屈辱与愤恨,受得住失败之时别人的落井下石。只有承受住了人在最低处所遭受到的压力,才能够积累到愤然而起的动力。



卧薪尝胆的意思和道理

题库内容:

尝胆卧薪的解释

春秋 时, 越王 勾践 自 吴 释归后,以柴草为床褥,经常尝苦胆,立志灭 吴 , 报仇 雪耻。事见 《史记·越王勾践 世家 》 。后因以“尝胆卧薪” 比喻 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明史·史可法传》 :“夫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 精神 ,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无救。”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 :“十洲三岛,莫非生聚教训之区;尝胆卧薪,别有扶危定倾之计。”亦作“ 尝胆眠薪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 :“不共天讐,从此后尝胆眠薪休忘。”

词语分解

尝胆的解释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唐 王维 《燕支行》:“报讎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郑观应 《盛世危言·传教》:“朝廷大度优容,小忿必忍;百姓天良尚在,尝胆知仇。” 李云夔 《赠阮鼎南》诗:“沼 薪的解释薪 ī 柴火:薪苏(打柴割草)。薪尽火传(俷 )(柴火烧完,又引燃了后一根柴,火永远不灭。原指人形骸有尽而精神未死,后亦用以喻 思想 学问、 技艺 代代相传)。部首 :艹。

卧薪尝胆启示了什么道理卧薪尝胆的寓意

1、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时的失败并不等于永远的失败,只要心中有信念,坚持下去,终能苦尽甘来。

2、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我们主要学习他的坚韧不拔之气概。作为一个君王,他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痛苦,下定决心立志强国,实在是常人所做不到的。古人曾云: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卧薪尝胆的故事和道理

卧薪尝胆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下面整理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和道理,供大家参考。

卧薪尝胆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道理

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时的失败并不等于永远的失败,只要心中有信念,坚持下去,终能苦尽甘来。

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我们主要学习他的坚韧不拔之气概。作为一个君王,他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痛苦,下定决心立志强国,实在是常人所做不到的。古人曾云: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卧薪尝胆是什么道理

睡在柴草上,薪是柴草的意思。卧薪尝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 语 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卧薪尝胆明白了什么

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春秋 时,越王勾践为了使自己不忘记以前所受的耻辱,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将来报仇雪恨,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恰恰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这使人明白了正反两个方面的道理:

1,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因暂时的失败而丧失斗志,发奋图强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强大的国家,也会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贪图享乐而走向灭亡

标签:卧薪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