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教育 > 

渔人之利是什么意思?

教育1.59W

意思是: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渔人之利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渔人之利

成语发音:yú rén zhī lì

成语解释: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他日可以在里头看景生情,得些渔人之利。”

成语繁体:漁人之利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渔翁得利 查看更多渔人之利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毛泽东《反对投降活动》:“以待时机一到,就策动所谓太平洋调停会议,借收渔人之利。”



渔人之利啥意思

渔人之利意思: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而使第三者获利。

渔人之利(yú rén zhī lì)是一则成语,渔人之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该成语的结构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造句

1、师:对,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以收渔人之利,是英国一贯的外交策略,但这一政策在20世纪初却被放弃,为什么?

2、你们二虎相争,两败俱伤,不是让别人坐收渔人之利吗?

3、倘中邦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那时始悟兄弟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悔之晚矣。

4、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不劳而获。

5、楚弓楚得,我们公司内部各厂可以竞争创造效益,但不能让外人坐收渔人之利。

6、他们纵容侵略,自己“坐山观虎斗”,以待时机一到,就策动所谓太平洋调停会议,借收渔人之利。

7、总括而言,如果美军继续驻守阿富汗,并取得最后胜利,其他国家将享渔人之利。

成语 渔人之利 的意思?

渔人之利 

【拼音】: yú rén zhī lì

【解释】: 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举例造句】: 王世充残忍褊隘之人,刻刻在那里觊觎非望,以收渔人之利。 ★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十二回

【拼音代码】: yrzl

【近义词】: 渔翁得利

【用法】: 作宾语;指意外收获

【英文】: profit at other's expense

【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劝阻赵王,给他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晒太阳,鹬去啄它,蚌夹住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的故事。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吞并燕赵。赵王放弃了战争。

渔翁之利的意思

双方争持不下,而使第三者获利

渔翁之利(yú wēng zhī lì)是一则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燕策二》。

渔翁之利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而使第三者获利。该成语的结构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出处

汉代·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拊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记之也。”

后由此总结出成语“渔人之利”。

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有一次,赵国准备出兵讨伐燕国,有一个叫苏代的说客不赞成赵国的做法。苏代就是纵横家苏秦的弟弟,他的主张与苏秦一致,也推崇“合纵抗秦”的战略。苏代与苏秦一样经常游说各国国君,劝说他们互相之间不要争战,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秦国。因此,苏代赶到赵国替燕国说情,劝谏赵国不要攻打燕国。他对赵惠文王说:“我在来贵国的路上,经过易水看到这样一番场景:一只河蚌从水中出来,正在河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鸟见了,就伸嘴去啄蚌肉。河蚌连忙合拢蚌壳,正好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用尽各种办法,甩来甩去,就是拔不出嘴来。于是对河蚌说:‘还不松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活活晒死!’河蚌无法脱身,没法回到河里去,可还是硬着头皮对鹬鸟说:‘还不服气?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活活饿死!’正在它们两个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渔夫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苏代说完这个故事对赵惠文王说:“现在赵国要是出兵攻打燕国,两国争战,长期僵持不下,结果就会使两国的老百姓财力枯竭,疲惫不堪。到那时,强大的秦国就会像那个渔夫一样,乘机把赵、燕两国一起灭掉。所以,请大王三思而后行。”

标签: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