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教育 > 

虽有嘉肴的虽是什么意思

教育2.98W
虽有嘉肴的虽是什么意思

虽有嘉肴”的虽”的意思是:尽管,即使。

它出自于:西汉·戴圣的《礼记·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意思是: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4、旨:味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7、困:困惑。

8、自反:自我反思。

10、教(jiāo)学相长(zhǎng):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12、学(xiào)学(xué)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译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作品介绍: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作品出处:

《礼记》,相传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记》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作品解读: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作者介绍:

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 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标签:嘉肴 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