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科普 > 

季花鱼简介

科普1.33W

花䱻俗称吉勾鱼、冷丁、季郎鱼、溪竹等,又名季花鱼,是黑龙江省名产淡水鱼,又名季花勾。隶属鲤形目、鲤科、觞亚科,广泛分布于南北水域的江河、湖泊、水库中,是我国淡水水域中较为名贵的中小型鱼类。

季花鱼简介

习性

属于底层鱼类,喜在水体的中下层,冬季洄游至江河深水处越冬。以底栖动物为食,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为主, 也食各种小鱼。是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生殖季节在4—5月,分批产卵。卵粘性,附着于水草上发育。

特征

体长,较高,背部白头后至背鳍前方显著隆起,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腹部圆。头中等大,头长小于体高。吻稍突,前端略平扁,其长小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口略小,下位,稍近半圆形。唇薄,下唇侧叶极狭窄,中叶为一宽三角形明显突起。唇后沟中断,间距较唇靖为宽。须l对位口角.较短,长度为眼径的0.5-0.7倍。眼较大,侧上位.眼间宽广,稍隆起。前眶骨、下眶骨及前鳃盖骨边缘具1排粘液腔。体鳞较小。侧线完全,略平直。

背鳍长,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长且粗壮,其长几与头长相等,起点距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小。胸鳍后端略钝,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短小,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末端后伸远不及肛门及臀鳍起点。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臀鳍较短,起点距尾鳍基较至腹鳍起点为近,其末端不达尾鳍基。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钝圆。下咽骨较粗壮,主行下咽齿顶端钩曲,外侧2行甚纤细。鳃耙发达,粗长,为长锥状。肠管短,等于或略长于体长,为体长的l.0-1.1倍。鳔大,2室,前室卵圆形,后室末端尖细,呈长锥形,后室长为前室的l.8-2.4倍。腹膜银灰色。体背及体侧上部青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多数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沿体侧中轴侧线的稍上方处有7-11个黑色大斑点。背鳍和尾鳍具多数小黑点,其他各鳍灰白。[1]

花䱻消化系统特征为:无颌齿;唇、口咽腔壁具有味蕾;鳃耙细、数量少;发达的咀嚼型下咽齿;食道粗而短,前端有少量味蕾,食道壁黏膜褶和肌层发达,具有黏膜肌;无胃;肠道较短无腺体。这些与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特点相适应。[2]

雌雄个体形态差异不明显,较难区别;花(鱼骨)雌体有较大的内脏重、性腺重说明其在繁殖季节通过体形变化增加腹腔容积而增加繁殖输出,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主要价值

花鱼骨杂食性、适应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群体产量高,花鱼骨从鱼苗长至1冬龄,尾重可达250~300g,这一阶段生长极为迅速,远远超过一般养殖鱼类,性成熟后生长缓慢,其最大个体可达2kg以上。

鱼肉的鲜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鲜(呈)味氨基酸的含量,鲜(呈)味氨基酸主要有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4种,其中以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为特征性鲜味氨基酸。在花鱼骨的肌肉中,特征性鲜味氨基酸为干物质含量的19.29%,低于鳜、翘嘴红鲌,高于草鱼、鳙。

花鱼骨鱼体脂肪酸中含有高比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中华倒刺鲃的2.1倍。尤其花鱼骨脂肪酸中EPA和DHA含量较高(5.94%、7.71%),均高于一般的鲤科名优养殖鱼类。PUFA的平衡摄入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健康组织的重视,并一致认为PUFA的摄入量应至少占总脂质摄入量的3%,最好为8~23%。因此,花鱼骨不仅是人体良好的蛋白质来源,而且有较好的保健功效。

标签:季花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