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庐隐的代表作是什么

历史2.09W

《地上的乐园》、《曼丽》、《灵海潮汐》。庐隐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庐隐的代表作是什么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

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

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 。

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36岁时因临盆难产子宫破裂,死于上海大华医院。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庐隐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

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色调。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作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她,或她作品里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把悲哀看作是伟大的圣者。苏雪林说,庐隐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在《关于庐隐的回忆》一文中说:“在庐隐的作品中尤其是《象牙戒指》,我们可以看出她矛盾的性格。

……庐隐的苦闷,现代有几个人不曾感觉到?经验过?但别人讳莫如深,唯恐人知,庐隐却很坦白地自加暴露,又能从世俗非笑中毅然决然找寻她苦闷的出路。这就是她的天真可爱和过人处。

庐隐的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作品年代作品备注1920年第一篇短篇小说《一个著作家》第一次以庐隐的笔名撰写1922年短篇小说《或人的悲哀》等,中篇小说《海滨故人》《海滨故人》是庐隐的代表作1925年 第一部小说集《海滨故人》出版其中《或人的悲哀》被译成德文连载1927年结集出版《灵海潮汐》和《曼丽》两书 1929年中篇小说《归雁》,散文《夜的奇迹》等 发表在庐隐与北京大学于赓虞教授合编的《华严半月刊》上1930年11篇《东京小品》及长篇小说《象牙戒指》1931年中篇小说《女人的心》,《地上的乐园》1932-1934年创作长篇小说《火焰》,之后以杂文为武器,,创作了《监守自盗》,《代三百万灾民请命》,《花瓶时代》,《男人和女人》,《今后妇女的出路》等进步文章《火焰》讴歌了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批评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对外妥协的政策。

中国诗人庐隐的作品

著作年表1920年《“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论)1921年《劳心者与劳力者》(《批评》,1月11日第6号,杂论) 庐隐著《春愁何处是归程》《海洋里底一出惨剧》(《时事新报》,1月25~26日,小说)《一个著作家》(《小说月报》,2月10日第2卷第2号,小说)《近世戏剧的新倾向》(《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3期,杂论)《小说的小经验》(《时事新报·文学旬刊》,5月29日第3期,杂论)《一封信》(《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2卷第6号,小说)《一个病人》(《时事新报·文学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说)《红玫瑰》(《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小说)《创作的我见》(《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杂论)《月夜里的箫声》(《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说)《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杂论)《两个小学生》(《小说月报》,8月10日第12卷第8号,小说)《“作什么?”》(《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说)《砍柴的女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诗)《哀音》(《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说)《王阿大之死》(《时事新报·学灯》,9月4~6日,小说)《灵魂可以卖吗?》(《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第11号,小说)《祝晨报第三周(年)的纪念》(《晨报副刊》,12月1日,新诗)《思潮》(《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2卷第12号,小说)1922年《馀泪》(《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3卷第6号,小说)《一个女教员》(《时事新报·文学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说)《一个夜里的印象》(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邮差》(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傍晚的来客》(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一个快乐的村庄》(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碧涛之滨》(《学艺》,9月第4卷第3号,散文)《灵魂的伤痕》(《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悠悠的心》(《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诗)《东游得来的礼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华严泷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海边的谈话》(《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21日第50期,散文)《最后的光荣》(《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0月10日第52期,散文)《月下的回忆》(《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3卷第10号,散文)《月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1月10日第55期,散文)《或人的悲哀》(《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3卷第12号,小说)1923年《徬徨》(《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4卷第1号;又载《北京周报》(日文版),3月4、11日,小说)《离开东京的前一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3月21日第68期,散文)《浮桑印影》(《学艺》,4月第4卷第10号,散文)《最后的命运》(《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日,散文)《丽石的日记》(《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4卷第6号,小说)《月色与诗人》(《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11日,杂论)《中国小说史略》(连载于《晨报副刊·文学旬刊》,6月21日、7月1日、7月11日、7月21日、8月1日、 庐隐遗影8月11日、8月21日、9月1日、9月11日;又以《中国历代小说》为题,连载于《北京周报》(日文版),8月5日~10月19日,杂论)《流星》 (《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0月1日、10月12日、10月21日、11月21日、12月21日,小说)《秋别》 (《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寂寞》 (《晨报副刊》,10月7日,新诗)《海滨故人》(《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4卷第10号、12月10日第14卷第12号,小说)《淡雾》(《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12月1日,小说)《新的遮拦》(《星海》,12月10日,小说)《将我的苦恼埋葬》(《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2月11日,新诗)1924年《寄一星》(《晨报副刊·文学旬刊》,1月11日,散文)《灰色的路程》(《东方杂志》,1月25日第21卷第2号,小说)《中国的妇女运动问题》(《民铎》,3月1日第5卷第1号,杂论)《沦落》(《小说月报》,4月10日第15卷第4号,小说)《旧稿》(《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5卷第5号,小说)《前尘》(《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5卷第6号,小说)《醉鬼》(《时事新报·文学周报》,6月30日第128期,小说)1925年《父亲》(《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6卷第1号,小说)《海滨消息——寄波微》(《京报副刊·妇女周刊》,3月,散文)《幽弦》(《小说月报》,5月10日第16卷第5号,小说)《胜利以后》(《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6卷第6号,小说)《呓语》(《京报副刊·妇女周刊》,9月2日,散文)《秦教授的失败》 (《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6卷第10号,小说)《危机》(《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6卷第12号,小说)《海滨故人》(商务印书馆,7月初版,短篇集)《诗人李白》(《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专号”,杂论)《郭君梦良行状》(《时事新报·学灯》,12月7日,祭文)1926年《寄天涯一孤鸿》(《小说月报》,10月10日第17卷第10号,散文)《灵海潮汐致梅姐》 (《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7卷第11号,散文)《寂寞》(《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7卷第12号,小说)1927年《蓝田的忏悔录》(《小说月报》,1月10日第18卷第1号,小说)《何处是归程》(《小说月报》,2月10日第18卷第2号,小说)《文学与革命》(《国闻周报》,5月22日第4卷第19期,杂论)《月夜孤舟》(《蔷薇周刊》,5月24日第2卷第26期,散文)《秋风秋雨愁煞人》(《蔷薇周刊》,6月14日第2卷第29期,小说)《憔悴梨花风雨后》(《蔷薇周刊》,6月21、28日第2卷第30、31期,小说)《吊英雄》(《蔷薇周刊》,7月5日第2卷第32期,新诗)《愁情一缕付征鸿》(《蔷薇周刊》,7月26日第2卷第35期,散文)《妇女的平民教育》(《教育杂志》,第19卷第9号“平民教育专号”,杂论)《归途》(《蔷薇周刊》,10月18日第3卷第46期,随笔)《英雄泪》(《蔷薇周刊》,12月5日第2卷第47期,新诗)《研究文学的方法》(《蔷薇周年纪念增刊》,杂论)《公事房》(《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小说)《牺牲》(《蔷薇周年纪念增刊》,剧本)1928年《曼丽》(北平古城书社,1月发行,短篇集)《寄波微》(《蔷薇周刊》,1月16日第3卷第53期,散文)《侦探》(《蔷薇周刊》,2月28日第3卷第58期,小说)《妇女的平民教育》[10](商务印书馆,4月,单行本)《弱者之呼声》(《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新诗)《雪耻之正当途径》(《蔷薇周刊》,6月2日第4卷《国耻纪念特刊》,杂论)《祭献之辞》(《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祭文)《石评梅传略》(《世界日报》,12月《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传记)《雨夜》(《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9卷第12号,小说)1929年《素心兰——夜的奇迹之一》(《鴞》,1月9日第4期,散文)《云萝姑娘》(《小说月报》,1月10日第20卷第1号,小说)《文学家的使命》(《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杂论)《夜的奇迹》(《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期,散文)《归雁》(《华严月刊》,1月20日第1卷第1~8期,小说)《畸侣先生》(《真善美》,2月2日纪念一周年号外“女作家号”,小说)《星夜》(《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美丽的姑娘》(《华严月刊》,2月20日第1卷第2期,散文)《病中》(《河北民国日报副刊》,2月28日第65号,小说)《空虚——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1日第66号,新诗)《漠然——夜的奇迹之一》(《河北民国日报副刊》,3月5日第69号,新诗)《乞丐》(《华严月刊》,3月20日第1卷第3期,小说)《春的警钟》(《华严月刊》,4月20日第1卷第4期,散文)《树荫下》(《认识周报》,5月15日第1卷第16号,小说)《冲突》(《华严月刊》,5月20日第1卷第5期,剧本)《介之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不幸》(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穴中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6月初版,平民读物)《秋声》(《华严月刊》,6月20日第1卷第6期,散文)《我生活在沙漠上》(《华严月刊》,7月20日第1卷第7期,散文)《青春的权威者》(《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亡命》(《华严月刊》,8月20日第1卷第8期,散文)《妇女生活的改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0月初版,平民读物)《来呵!我的爱人》(《蔷薇周刊》,9月10日第126期,新诗)《去年今日——悼石评梅》(《世界日报·评梅逝世周年纪念特刊》,10月6日,散文)1930年《人间天堂》(《益世报》,1月3~9日;又以《地上的乐园》为题,载《新月》,6、7月第3卷第5、6期,小说)《云鸥的通信》(《益世报》,2月14日~4月8日)《归雁》(神州国光出版社,3月,中篇小说)《东京小品·一、咖啡店,二、庙会,三、邻居,四、沐浴》(《妇女杂志》,12月第16卷第12号)1931年《灵海潮汐》(上海开明书店,1月初版,短篇集)《云鸥情书集》(庐隐、李唯建合著)(神州国光社,2月初版,书信集)《井之头公园》(《晨报副刊·学园》,2月25日第16号,散文)《几句实话》(《晨报副刊·学园》,3月26、27日第45、46号,散文)《苹果烂了》(《小说月报》,5月10日第22卷第5号,小说)《象牙戒指》(未完)(《小说月报》,6、7、8、9、11、12月10日第22卷第6、7、8、9、11、11号,小说)《东京小品·五、樱花树头》(《妇女杂志》,第17卷第5号,散文)《东京小品·六、那个怯弱的女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6号,散文)《东京小品·七、柳岛之一瞥》(《妇女杂志》,第17卷第7号,散文)《东京小品·八、烈士夫人》(《妇女杂志》,第17卷第8号,散文)1932年《搁浅的人们》(《读书杂志》,1月10日第2卷第1期,小说)《豆腐店的老板》(《读书杂志》,4月1日第2卷第4期,小说)《飘泊的女儿》(《申江日报·海潮》,9月18日第1号,小说)《云端一白鹤》(《申江日报》第4版,9月18日,古诗)《异国秋思》(《申江日报·海潮》,9月25日第2号,散文)《给我的小鸟儿们》(《华年周刊》,10月1日第1卷第25期,散文)《碧波》(《申江日报·海潮》,10月23日第4号,小说)《补袜子》(《申江日报·海潮》,10月26日第6号,小说)《野妓拉客》(《申江日报·海潮》,10月30日第7号,小说)《秋光中的西湖》(《申江日报·海潮》,11月13日第9号,散文)《给我的小鸟儿们(二)》(《申江日报·海潮》,11月20日第11号,散文)《给我的小鸟儿们(三)》(《申江日报·海潮》,12月11日第13号,散文)《跳舞场归来》(《申江日报·海潮》,12月25日第15号,小说)《小小的呐喊》(《女声》,12月第1卷第6号,小说)1933年《人生的梦的一幕》(《申江日报·海潮》,1月8日第17号,小说)《前途》(《前途》,1月10日创刊号,小说)《一个情妇的日记》(《申江日报·海潮》,1月15日、1月22日、2月5日、2月19日、2月26日第18、19、20、22、23号,小说) 庐隐著《一个情妇的日记》《好丈夫》(《女声》,1月15日第1卷第7期,小说)《一段春愁》(《时代画报》,2月1日第3卷第11期,小说)《女人的心》(《时代画报》,2月14日~5月5日,小说)《女人的心》(四社出版社,6月,中篇小说)《玫瑰的刺》(中华书局,3月,中、短篇集)《今后妇女的出路》(《女声》,3月16日第1卷第12期,杂论)《水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3月初版,平民读物)《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发刊词》(《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著作家的修养》(《上海工部局女中年刊》,5月2日创刊号,序言)《丁玲之死》(《时事新报·青光》,7月2日,杂论)《灾还不够》(《时事新报·青光》,7月7日,杂论)《屈伸自如》(《时事新报·青光》,7月14日,杂论)《监守自盗》(《时事新报·青光》,7月21日,杂论)《愧》(《时事新报·青光》,7月28日,杂论)《恋爱不是游戏》(《时事新报·青光》,8月4日,杂论)《花瓶时代》(《时事新报·青光》,8月11日,杂论)《我愿秋常驻人间》(《时事新报·青光》,8月18日,杂论)《男人和女人》(《时事新报·青光》,8月25日,杂论)《代三百万灾民请命》(《时事新报·青光》,9月1日,杂论)《水灾》(《女声》,9月1日第1卷第23期,小说)《中学时代生活的回忆》(《女声》,9月16日第1卷第24期,散文)1934年《我的创作经验》(《女青年月刊》,3月第13卷第3期,杂论)《窗外的春光》(《人间世》,4月5日第1期,散文)《读诗偶得》(《人间世》,5月2日第4期,散文)《象牙戒指》(商务印书馆,5月,长篇小说)

福州才女庐隐的生平简介

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福州才女庐隐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庐隐生平简介 提起才女庐隐很多人会去百度上搜索庐隐的简介,然后会发现庐隐其实是和冰心、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黄淑仪的笔名,黄淑仪是一位感伤情怀很重的悲观主义者,其作品除了早期的一些,其他的大都是非常悲哀的风格,她的作品十分具有“五四”的风格,其小说甚至被称为是纯五四式的。 庐隐生于公元1898年,祖籍在福建闽侯县,因为庐隐出生的时候庐隐的外祖母就去世了,所以庐隐的母亲很不喜欢庐隐,觉得她身上晦气太重,所以把庐隐交给奶妈抚养,一直在乡下过着,知道庐隐的父亲在湖南长沙当了知县,庐隐才正式回到父母的身边生活。 1908年的时候庐隐在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并且信仰基督教。在清王朝被推翻后,庐隐的大哥开始教庐隐写短文,然后庐隐考上了高小、师范预科,开启自己的求学之路。

1912年庐隐进入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当时她才13岁,在学校庐隐特别喜欢看情感类的小说,人送外号“小说迷”,因为当时没有女子的大学,所以庐隐中学 毕业 后就被北平的公立女子学校聘为教员,但是庐隐对家事和园艺根本不懂,所以不就就辞职了。后来又被一些女子学校聘请当校长。 庐隐的爱情很坎坷,先是和表亲林鸿俊定亲,后来又自己提出解除婚约,1923年又和有妇之夫郭梦良在上海举行婚礼,但是家庭生活很是繁琐,庐隐在这段婚姻期间创作了《胜利以后》、《父亲》等作品,1925年出版个人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

同年郭梦良去世,三年后又和一个比她小九岁的清华学生李唯建结婚,1934年,庐隐因难产手术大出血,高烧不退,在上海大华医院去世,享年仅仅36岁。 庐隐的作品 庐隐是和冰心、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黄淑仪的笔名,庐隐取自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庐隐的作品很少,因为庐隐去世的时候才36岁,而且她一生生活又非常艰辛。

但是庐隐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非常具有有特色,她的小说被称为是纯五四式的。庐隐大代表作品有《地上的乐园》、《灵海潮汐》等。 庐隐的作品风格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

庐隐前期的作品受“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的影响很大,所以其作品有大多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并且在书中极力提倡人道主义,提倡善良和真情,这期间的代表作品有《两个小学生》、《一个著作家》等表现社会问题的小说。 庐隐后期的作品也就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这段时期的作品最能体现庐隐作品的特色,用极其哀伤的笔调叙写当时五四青年复杂的情感世界,其作品中对青年女性苦苦追求民主解放和自由爱情但是最后却没有好的结局这一主旨的表达地尤为深刻。这段时期庐隐的代表作有《或人的悲哀》、《丽石的 日记 》等,这些作品有很多都是庐隐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进行创作的,所以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庐隐的真实个性。 总体而言,庐隐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是很独特的,其抒情方式也是清浅又直切,还带有几分潇洒和隽丽。

因为胡庐隐本人的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接受 教育 的背景,让庐隐的小说受中国古典小说、婉约派诗词的影响很大,其作品的基调也大多是婉转伤怀的。

“最悲情女作家”庐隐,《海滨敌人》中的女性是怎样的?

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其父为前清举人,母亲是一个不曾读书的旧式女子。

1898年5月4日,她在福建省闽侯县城内降生的那天,外祖母去世了。

因此,母亲认定她是一颗灾星,便把她交给一个奶妈去喂养。奶妈把她带到乡下,后来这段乡下生活,在(海滨故人》这个中篇小说里,有着美丽的回忆:“露沙住在奶妈家里,整整地过了大半年。她忘了她的父母,以为奶妈便是她的亲娘,银姊和小黑是她的亲姐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女性带有自传的性质,作者的人生带有悲情色彩,因此她笔下的女性多为悲情女性。

《海滨敌人》是庐隐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露沙、玲玉、莲裳、云青、宗莹五个青年女性几年间的悲欢离合,以及她们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和个人幸福的追求,反映了五四时期一部分女青年的思想。小说的主人公露沙及其女友们,在五四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从家庭走入学校,又从校踏入社会。开始,她们生气勃勃,追求个性解放,都想在人生旅途中有所获取,可到了后来,有的一旦建立了家庭,就象关在笼中的鹦鹉,毫无生气,学生时代的活泼真全不见了,如宗莹。

而玲玉则是随遇而安,婚后去享受小家庭的快乐,认为人生祸不定,“能游嬉人间未尝不是上策”。云青对爱情不敢大胆追求而屈服于封建家长与礼的压力,无奈在研究佛经中寻求精神解脱。作品的主人公露沙,幼年失去母爱,身处境,倒是一个能够爱其所爱的时代女性,她与已有妻室的梓青,建立了真挚的爱情,无形式的结合,却能两心相印。

然而最终也因人世的纷扰,世俗的偏见,对人生的追失去了意趣,只好在昔日游地海滨结庐,作为美好友谊和爱倩的纪念。作者笔下五个年女性的个性与际遇各不相同,但是她们追求理想人生的美好愿望及最后的失落感却是想同的。面对变幻无常的人生,五个女性表现出了不同的心态:小说中的中心人物----露沙思考着“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她难以摆脱内心的矛盾和傍徨:“十年读书,得来的只是烦恼与悲愁,究竟知识误我?我误知识?”到最后才明白“人间譬如一个花缸,人类譬如缸里的小虫,无论怎样聪明,也逃不出人间的束”的人生感悟;云青是“理智比感情更强的人”,当礼教、家庭与自己的爱情冲突时,她忍气吞声,扮演了殉道者的角色。她虽然也受过新思潮的影响,但由于中礼教毒素太深,终至于连“新文化之没顶狂浪”也无法把其洗清;宗莹恰与云青不同,她在对待自己的婚事上倒有几分主见,她说:“若果始终要为父母牺牲,我何必念书进学校,只过我六七年前小姐的生活,’’…那末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我自然遵守,也没有什么苦恼了!现在既然进了学校,有了智识,叫我屈伏在这种顽固不化的威势下,怎么办得到!”这番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那些在学校里学了知识,受了新思想启蒙,开阔了眼界的闺秀们不甘礼教束缚,意欲冲破封建的网,获取人生自由的理想。小说透露出作者初经涉世时,对封建礼教、世俗所造成的女性的不平等遭遇的深深的忧患。

标签:庐隐 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