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谁率先提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

历史3.35W

毛泽东。1956年4月 毛泽东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我认为,中国有两条缺点,同时又是两条优点。

谁率先提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

第一,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但是,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

第二,我们的革命是后进的。虽然辛亥革命打倒皇帝比俄国早,但是那时没有共产党,那次革命也失败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是在一九四九年,比苏联的十月革命晚了三十几年。

在这点上,也轮不到我们来骄傲。苏联和我们不同,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后来又有了一个十月革命。所以许多苏联人很骄傲,尾巴翘得很高。

我们这两条缺点,也是优点。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

“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

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因此,这两条对我们都有好处。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

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从1956年2月14日起至4月24日,毛泽东听取了34个中央经济部门的汇报和李富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除了处理其他事务,实际用了41天的时间做调查,于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再一次阐述了十大关系的问题。此后,关于十大关系的报告,当时在党内高中级干部中进行过传达。

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把十大关系作为指导方针,多方面地体现在大会的政治报告和其他文件中。这些,都在实际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从1958年开始,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受到了“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

在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过程中,十大关系的许多重要的思想原则,又被重新提出和实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候,刘少奇于1965年12月15日写信向毛泽东建议,将这个讲话作为内部文件印发给县、团以上各级党委学习。毛泽东看了这个讲话的整理稿后批复:“此件看了,不大满意,发下去征求意见,以为将来修改之助。

此意请写入中央批语中。”同年12月27日,中央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印发县、团级以上党委。当时印发的《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为基础,吸收4月25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在这个整理稿中,原讲话记录稿中有些重要的内容,如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的批评;对我国国内工作中过高地估计战争危险,不重视发展沿海工业,以及在行政措施上照搬苏联的做法等缺点的批评,没有整理进去。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编辑工作期间,关于《论十大关系》一文,曾向毛泽东提出,将两次讲话记录稿进行综合整理。后来在胡乔木的具体主持下完成了整理工作。这个整理稿忠实地体现了讲话的主要精神(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和语言风格,恢复了以前整理稿中没有整理进去的重要内容,并作了必要的文字加工。

整理稿于7月10日送邓小平,13日转送毛泽东。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论十大关系》稿,已整理好,我看整理得比较成功”,“我们在读改时,一致觉得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对国际(特别第三世界)的作用也大,所以,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希望早日定稿,定稿后即予公开发表,并作为全国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当天,毛泽东即审阅了这个稿子,并批示:“同意。可以印发政治局同志阅。

暂时不要公开,可以印发全党讨论,不登报,将来出《选集》再公开。”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一文(就是经过毛泽东亲自审定的这个整理稿)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以苏联经验为戒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

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以苏联经验为戒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毛泽东。照搬别人的套路不适合自己会把国家搞垮以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一条道路,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上述表述为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做的最为精确、最为权威的概括。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等,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2)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3)突破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4)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bai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毛泽东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哪一部

毛泽东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论十大关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问题的阐述,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标志着我党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它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文献。

相关内容:我认为,中国有两条缺点,同时又是两条优点。

第一,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但是,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

第二,我们的革命是后进的。虽然辛亥革命打倒皇帝比俄国早,但是那时没有共产党,那次革命也失败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是在一九四九年,比苏联的十月革命晚了三十几年。

在这点上,也轮不到我们来骄傲。苏联和我们不同,一、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二、后来又有了一个十月革命。所以许多苏联人很骄傲,尾巴翘得很高。

我们这两条缺点,也是优点。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

“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

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因此,这两条对我们都有好处。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

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是?

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这一探索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对苏联问题的反思中开始的,标志就是《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在这之后,毛泽东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经验时,仍然把它看作是一个转折。《论十大关系》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方针,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指导思想和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

扩展资料:《论十大关系》发表的背景:1956 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此时,国际形势总的特点和趋势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逐步走向缓和。中国由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但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也同一些民族主义国家以至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这种情况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如何抓住发展的机遇,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便成了党的领导人不能不考虑的重要问题。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发生的大事,则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956 年2 月,苏共二十大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苏联模式的迷信。这就促使党的领导人警醒,促使他们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标签:国情 探索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