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生活 > 

和尚头上几个香疤

生活2.21W

和尚头上几个香疤的答案是:1;2;3;6;9;12

和尚头上几个香疤

香疤仅为中国汉传佛教所独有,古印度原始佛教与中国的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一直是没有的。

香疤又称为“戒疤”“戒记”,是中国汉传佛教僧人受戒的一种标记。这种受戒仪式称为“烧戒疤”,又称为“燃顶”。受戒时,戒子在戒坛内至诚忏摩后,剃光头发,由有经验的师父,将规定数量的艾绒香颗(或是燃着的香火)在头顶圈定位置烧烙,等烧烙处痊愈、结疤后,头顶上就留下了香疤的烙印。

在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传佛教出家人,头顶上不一定有戒疤了。目前只有极少数寺院仍在坚持要求出家人受戒时烫戒疤。

世上流传有三种说法

认为烧戒疤开始于南朝的梁武帝萧衍。萧衍年轻时英明神武,不仅击退强敌,建立南梁,还留心政务、革除弊政,使南梁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他到晚年时候,笃信佛教,曾四次舍身出家为僧。在梁武帝支持下,梁代佛教达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时期,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盛景象。

为了鼓励更多人加入佛教,梁武帝曾大赦天下死囚,让他们改邪归正、信奉佛教。朝廷怕死囚逃出寺院,重新犯罪,所以便参考古代黥(qíng)刑的做法,在和尚们头上烧戒疤作为标记。

这样一来,只要看到头上有戒疤的僧人,就知道他是曾经的死囚,人们也会提高警惕。后来,佛门弟子为了表明自己皈依佛门的决心,就将烧戒疤作为受戒必经的环节,香疤也就逐渐成为了是否受戒的辨识方式。

认为烧戒疤起源于宋朝末年。当时正值宋朝衰败之际,蒙古军队一路南征,所到之处青壮年男子要么被屠杀,要么被强征服劳役,但是蒙古军队对出家的僧人却从不为难,只因为当时蒙古上层推崇佛教。

知道蒙古军队这一做法后,汉人青壮年纷纷剃发穿起袈裟,扮作出家人以躲避刀兵劫难。人数陡然增加的出家人,令蒙古军队难以分辨真伪。蒙古统治者又惊又怒,于是下令以烧戒疤作为区分真正出家人的标记,并且规定烧了戒疤的出家人以后不允许还俗。

也是目前比较通用的说法,认为烧戒疤来源于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据《中国和尚受戒·香疤考证》所述,忽必烈信仰佛教,推出了许多措施大力扶持发展佛教。为了区分出家人哪些是一心向佛哪些是滥竽充数,他定下规矩,要求出家人受戒时一定要烧戒疤。

在废止烧戒疤之前,燃顶烧香疤之所以在丛林中成为惯例,除了受上面三种说法的影响之外,其实也受到佛门经典中舍身供养诸佛、表明坚定心志断除我执思想的影响。

比如,《梵网经》四十八轻戒之第十六条说:“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中说:“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也说:“有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身、烧臂供养诸佛。”

而戒疤的数量,以前不同丛林有不同的规定。有些寺院规定,戒疤可以有一个、二个、三个、四个、六个、九个、十二个这几种,第一个戒疤称为“清心”,第二个称为“乐福”,有十二个代表受的是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

在律宗第一山——宝华山隆昌寺,据说戒疤数量是没得选择的。受比丘戒者一律燃十二个戒疤,不多不少;受优婆塞戒者,九个;受沙弥戒者,三个。

标签:香疤 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