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生活 > 

以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

生活1.06W

以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也叫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以农业或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们组成的农村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美国,时间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以后。

以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

美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源于哪几个方面

美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源于:

1、美国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与欧洲的社会学“注重理论,强调学理性”不同,美国的社会学“注重实际与运用,社会学在美国的兴起,主要着重于解决美国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纯理论的研究,所以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广大的农村必然引起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学分支体系。

2、美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美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在农村社会学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世界末20世界初的美国,因为工业化的发展,大批的农民失去土地,而农村的生活结构也被打破,这些因素引发了美国农村的困境和农民的日益尖锐的斗争。政府为解决这种困境,发起了农村生活委员会,从而推动了农村社会学在美国的产生。

农村社会学:

研究以农业或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们组成的农村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农村社会学也称乡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美国。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后,经过近30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

在这期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致使农村经济衰退,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危机。美国的农村社会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894年,C.R.亨德森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美国乡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一般认为这是农村社会学成为专门研究领域的开端。

如何理解中国农村的社会学?

一般来说,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发展及农村社会建设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在当下中国,虽然农村社会学研究已然成为农村社会研究中的显学,农村社会学研究者也试图致力于为农村社会立言并对其做出贡献,但是,不仅部分研究成果仍以同行为阅读对象,而且有的研究着力提出一些有可能得到学术共同体青睐的言说,其研究目的在不经意间由对农村社会的责任转变成研究者寻求、确立并巩固和扩大自己在农村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在这样的境况中,农村社会常常成为某些研究者的“消费”对象,这是“责任伦理”匮乏的表现。虽然“责任伦理”的匮乏是农村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反常现象,但是,学界尚未对这一反常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鲜见有对其展开的扩展性探索。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文试图概述和解释农村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的反常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澄清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理想图景。 从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来看:第一,以中年男性为主。从性别分布情况看,男性占95.16%,女性仅占4.84%;从年龄分布情况看,35岁及以下的调查对象9人,占14.5%;36~50岁的调查对象46人,占74.2%;5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7人,占11.3%。第二,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下为主(占7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仅占21%。相较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且善于在抽象层面进行推理和论证的研究者来说,调查对象不仅常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智慧,而且善于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博弈思维方法,并进行换位思考。第三,以地方经济精英为主。从调查对象所从事的行业来看,31人为地方经济精英,包括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业企业家等;17人为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乡村干部;1人为法律工作者;2人为中学教师;3人为新型职业农民;8人为普通农民。他们丰富的实践智慧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其文化程度较低的不足,具有对农村社会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能力。此外,对于研究成果的质量,除了同行评判,研究成果能否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和重视,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对农村社会学研究来说,最终的服务对象就是与其相关的农村社会主体,本文研究中的调查对象是其中的典型。为有效而充分地展开反思性研究,对农村社会学研究成果进行“再田野化”调查[iv]是必要且重要的,这也是避免仅仅以同行评议方式来鉴别研究成果质量的一种方式。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民主理念和实践范围的扩展以及民主实践程度的深化,农村社会主体对那些试图诠释农村社会的研究成果,以及那些试图对农村社会事务提供政策建议的研究成果,具有不可剥夺的民主评价权利。然而,遗憾的是,在当下主要以同行评议方式来鉴别研究成果质量的形势下,作为农村社会相关研究中的主人公和研究成果的最终服务对象,农村社会主体本应具有的“评判权”被普遍忽视了,甚至被无意地剥夺了。限于目前研究方法、研究行为和研究成果的繁杂性,对农村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典型成果进行“再田野化”调查和反思性研究是本文采取的主要方法。虽然本文意在对部分相关研究进行反思,但采用的并不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研究目的既不是对这些个别研究成果进行完全的批判,也不是从对这些个别研究成果的反思推广到对整个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批判。而是试图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反思,展现一些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界所忽视的问题,并明晰这些问题的面貌、特征和根源,以及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为妥适识别农村社会学研究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参照。综合来看,根据研究路径的不同,农村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诠释学进路的研究,二是以政策建议为导向的研究。诠释学进路的研究重在“求真”和“还原”,主要致力于对中国农村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描述,例如对农村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观念、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的由来、变迁,以文字或纪录片的方式进行解释,并力图展现这些解释的构成和依据。这类研究由于主要采用人类学和史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进路上也往往表现出普遍且有深度的人类学和史学转向,因而亦可以被称为“人类学和史学进路上的农村社会学研究”。以政策建议为导向的研究属于资政研究,重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致力于对农村社会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主要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意义上的实证研究方法,特别注重对研究对象和分析模型的选择,并试图通过某种政治性的安排,达致对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亦可以被称为“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进路上的农村社会学研究”。在这种进路中,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表现出深刻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转向。

标签:分支 学科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