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生活 > 

对联俗称什么雅称什么

生活3.31W

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对联之所以称为楹联,是因为以前人们在贴对联的时候,常常把对联贴在对称的楹柱上。对联是盛开在我国文坛沃土上的一朵独特的艺术奇葩,它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文辞赋、书法绘画、园林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东方风韵的艺术魂宝。

对联俗称什么雅称什么

对联的别称

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

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扩展资料

对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别称是什么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

春联来源于古代的桃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长期延续下来的民族风俗文化。

桃符演变为春联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到了宋代时,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在当时仍称为“桃符”。如王安石诗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明代时,春节贴春联的民俗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在民间推广春联,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清代时,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有了很大提高,春联开始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扩展资料: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人们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很好选择。

春联的贴法:

要看选择什么样的横批,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

上下联的区分:

一、用平仄方法来区分

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

二、用含义方法来区分

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

三、用时间关系来区分

旧时在前面是上联,新时在后面是下联,这个普遍在过年时候的春联上有所体现,常用的有生肖和辞旧岁/迎新春之类的。

四、用范围大小来区分

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常见的“家和国”之类词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语文文学名词)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春节将至 说说关于春联的这些事儿

对联的别称是什么?

对联的别称有:桃符、门对、对偶、春贴、对子、春联、楹联。

桃符: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板或纸,相当于门神像。

门对:是对联的一种,指过新年或有婚庆喜事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春贴:春贴也作春联、福贴,粤语地区称挥春,闽南语称春仔,是一种在春节时使用的中国传统节日装饰物,把贺年的吉利字词用漂亮的书法,写在纸上而成,一般是贴在墙、门之上。

春联: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

对联的种类:

1、通用联——春联,例如;堂绕紫气臻福禄,庭盈春光添寿禧。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5、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标签:雅称 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