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学前教育 > 

三军过后尽开颜是指哪三军

“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是指红军一方面军、红军二方面军、红军四方面军。这句话出自《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作者经受了无数次艰险,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喜悦地写下了这首诗。

三军过后尽开颜是指哪三军

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三军”指什么

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⑽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三军"指的究竟是什么?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写在《七律长征》里的句子,则是在庆贺长征胜利。而“三军”则指的是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水、陆、空三军。

在1934年10月,中共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而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长征,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虽然我们在长征期间牺牲了许多人,但是我们还是取得了胜利。

我们在长征期间共经过了14个省,翻越大山,跨过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成功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我总是相信苦尽方得甘来,我们去的了长征的胜利,什么样的苦都吃了,都没有打倒我们,那么还有什么能摧毁我们呢。

而《七律长征》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生动的刻画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同时也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并且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我们从这首诗了解到了长征的艰辛,却不抛弃不放弃,再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就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就会成功的。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三军”指什么?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简介: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原诗:

《七律·长征》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释义: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了“不怕”“远征难”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标签:三军 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