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学前教育 > 

孙子是孙膑还是孙武

孙子是孙武,而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而孙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是孙膑还是孙武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子是孙膑还是孙武

孙子原名孙武,孙子和孙膑是祖孙关系。孙子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孙膑创的是“孙膑兵法”,所以孙子是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号为《孙子兵法》,共计五千余字。除此之外,孙武还有一些论兵法的著作。不过由于它们游离于十三篇之外,所以后来大多失传了。

《孙子兵法》阐述了战争中制胜敌人的规律,军队应该怎样组织和建设,作战时必须遵循的战略原则,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一些特殊的战斗方法,以及军队的后勤工作等,《孙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子与孙膑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孙子与孙膑是两个人。

孙子指的是孙武。孙武,公元前544-470年,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孙子、孙武、孙膑是同一个人吗?

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孙子乃是对孙武的尊称,孙武和孙膑并非同一人。这个回答虽然简单,然而关于孙武和孙膑是否是同一人,历史上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虽然《史记》中明确写着:“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世传其兵法。”

然而由于《孙膑兵法》亡佚失传,历代传世的只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因此大约从宋朝开始,就不断有人对《史记》中这一记载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有的人认为孙子和孙膑是同一人,有人认为孙武不存在,有人认为孙膑不存在,还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是孙膑所著,当然,也有一种折中观点,认为此书由孙武所写,最终完成于孙膑。那么到底是什么证据,能够让现代学术界如此笃定二者并非同一人呢?一切还要从1972年的一次考古说起。

▲银雀山汉墓群石碑

1972年4月10日上午,山东省临沂文管所里突然闯入一个名叫孟季华的老工人,据他汇报,银雀山一带的基建工地发现了古墓。文管所当即组织考古队前往现场踏勘,确认了古墓所在位置,初步测定埋深为距地表两米左右。由于周围乱石林立,无法立即组织开挖,考古队便与工地负责人商量,决定由施工方帮忙清理现场,三日后再开始抢救性发掘。

在考古队员看来,银雀山位于汉墓群区域内,周围存在大量普通汉墓,因此他们起初并不是太看重这个古墓,想着早点儿清理完毕,以免影响工地施工。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古墓出土了轰动世界的先秦古籍,其内容堪称我国考古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4月14日一大早,考古队派出四人在孟季华的带领下来到发掘现场。根据既往经验,考古队决定由成员刘心健和杨殿旭负责地下发掘,成员王文起负责传递器物,成员张雪负责看管工具及出土器物,工人孟季华则负责维持现场秩序。

▲银雀山汉墓椁室内景

在工人的帮助下,刘、杨二人打开了木椁盖板,露出了椁室,同银雀山出土的众多汉墓一致,此墓椁室构造也为一椁一厢式。在西边厢中,刘心健和杨殿旭发现大量随葬品,包括鼎、盒、壶、盆、罐等陶器和杯、盘、耳杯等漆木器。遗憾的是,这些器物同已出土的大多数汉墓随葬品基本相仿,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直到下午四点左右,发掘工作才出现新的进展——刘、杨二人将边厢北侧的椭圆形木几和彩绘筒形漆耳杯小心取出,连同黏在其底部的烂木片一同交给了张鸣雪。张鸣雪乍一看,认为这些木片跟边厢南部取出的篓片一样,就随手将其堆在棺木上,用一张破布打湿盖好,期间不慎折断了几根,但也没有特别在意。

随后,杨殿旭又从水中发现几枚西汉文景帝时期的“小半两”铜钱。就在此时,水面上漂起一片黑乎乎的竹片,杨殿旭顺手捞起之时,隐约觉得上面有字。在简单冲洗后,竹片上果然出现几个黑字。众人大喜过望,争相传阅此竹片并试图辨认竹片上的文字。成员刘心健更为谨慎,他小心地用沾着清水的毛笔仔细冲洗竹简上的淤泥和水锈,最终确认竹片上的文字为隶书,内容为“齐桓公问管子曰”。刘心健激动到不敢相信,又取出一块竹片清洗,直到“秦缪公问百里奚”的字样出现在他眼前,刘心健才意识到这堆竹简十分重要。他急忙告知众人,并要求现场马上停工,由他及文管所领导向省里报告。当日,省局接到消息后,连夜协调并派遣一个班的战士前来协助保护现场。

▲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

同月16日,省、地、县三级考古工作者紧急组成专家队伍,迅速制定了详细的发掘及保护计划。次日,专家从西边厢中又清理出少量残简。18日下午,考古队又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在该墓室西侧不到50厘米的地方发现了另外一个墓室。其构造与此椁室相对称,东侧为边厢,内有随葬品和部分竹简。经过高强度的抢救性发掘,银雀山汉墓竹简和随葬品全部出土完毕。竹简出土后经过简单的防脱水处理和登记,便被转送至省里,随后被紧急送往北京,由“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负责保护清点。

▲专家清点整理竹简

经过统计,此次共出土4974枚竹简及残片,其中一号墓出土4942枚,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和众多先秦珍稀文献;二号墓出土仅32枚竹简,内容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兵圣孙武雕像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孙子和孙膑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有人坚持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两书作者不是同一人;有人认为《孙膑兵法》源于孙武,完成于孙膑;更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孙武和孙膑其实就是同一个人。由于《孙膑兵法》在魏晋时已经亡佚,因此史学界始终无法拿出实证对第二种观点予以反驳。随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日出土,千年谜案终于真相大白。因历史意义重大,银雀山汉墓被列为建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大发现之一。

孙子就是孙膑吗?

孙子不是孙膑,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孙子原名孙武,齐国人。

孙武到齐国之后,齐王让他证明下自己的能力,把后宫的女眷叫来,让孙武训练她们。开始她们不听号令,孙武重申了两遍之后,她们一样嬉笑打闹。孙武将两个期望最宠爱的妃子斩了,结果其他人都认真起来。齐王也很佩服。 这说的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围魏救赵,就是他与魏国军师庞涓的一场战斗。庞涓是挑断他脚筋的人。他的著作《孙膑兵法》是在总结孙武的兵法的基础上写成的,后世认为《孙子兵法》是孙膑的,后来出土了《孙膑兵法》,经考察研究,《孙子兵法》系孙武之作。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战略运筹

第一篇《始计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孙子”一般是指孙武,还是孙膑?

孙武和孙膑历来都称为孙子。《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都冠以“孙

子日”三字。这可能是其弟子或后学在整理此书时所加。但由此足以表明,

孙武在当时与孔丘一样,被人尊称为“子”。

标签:孙膑 孙武 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