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教育 >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什么意思?

教育2.66W

意思是: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成语发音: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

成语解释: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成语出处:《易·系辞上》:“纪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例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诸公随时留心,慢慢的学罢了。”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成语解释

【成语原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标准发音】: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

【繁体写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什么意思】: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成语接龙】:钱可通神 →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人一己百

【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易·系辞上》:“纪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造句示例】: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7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诸公随时留心,慢慢的学罢了。”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什么意思?

这是《易经·系词上》中的一句,只翻译这一句恐有断章取义之嫌,现将全段落翻译如下:

【原文】极⑴天下之赜⑵者存⑶乎卦,鼓⑷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⑸而裁⑹之存乎变⑺;推⑻而行⑼之⑽存乎通⑾;神⑿而明⒀之存乎其人⒁;默⒂而成⒃之,不言⒄而信⒅存乎德⒆行⒇。

【译文】深入钻研天下实际情况的人关注六十四卦;宣传天下人活动的人关注卦中文辞;习俗被当做典型写作到易经之中是关注这些习俗都是合情合理的;实行并且传布这些典型是关注其可以实际施行;知识渊博的人尊崇这些典型是关注其中的人情事理;暗暗地就帮助人达到效仿典型的目的,不用号召就能使人信从这是被关注的人类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连续贯穿于易经的始终。

注释:⑴“极”深探,穷究(深入钻研)。汉王充 《论衡·问孔》:“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⑵“赜”古与“啧”通。实情,实际(客观存在的事物。)。《康熙字典》《释文》赜,京氏作啧。○按徐铉说文叙辨俗书譌谬,不合六书之体者,以赜为假借之字,当通用啧。(啧:《古代汉语词典》实情,实际。《荀子·君道》:“斗斛敦槩者,所以为啧也。”)

⑶“存”留意;关注(关心重视)。《後汉书·桓帝纪》:“其舆服制度有逾侈长饰者,皆宜损省。郡县务存俭约,申明旧令,如永平故事。

⑷“鼓”鼓吹(宣传),抬高。孙棨《北里志·天水仙哥》:“时贤雅尚之,因鼓其声价耳。”

⑸“化”习俗;风气。《史记·秦始皇本纪》:“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⑹“裁”写作。杜甫《江亭》诗:“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⑺“变”《汉语大词典》 通“辩”。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⑻“推”实行,推行。《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⑼“行”传布。《后汉书·樊凖传》:“时羌复屡入郡界,凖辄将兵讨逐,修理坞壁,威名大行。”

⑽“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⑾“通”施行;实行(实际施行)。《礼记·郊特牲》:“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 孙希旦集解:“通犹行也。”

⑿“神”指知识渊博或技能超群的人。王嘉《拾遗记·后汉》:“京师谓康成为‘经神’。”

⒀“明”尊崇,尊敬。《礼记·礼运》: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

⒁“人”指人情事理。《荀子·解蔽》:“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⒂“默”暗暗;私下。《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⒃“成”帮助人达到目的。《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⒄“言”号召。《后汉书·何进传》:“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⒅“信”信从,相信。 《尚书·汤誓》:“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⒆“德”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⒇“行”连续贯穿。班固《汉书·谷永传》:以次贯行,固执无违。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部分摘自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有所删减。孔子在易经系传中写到: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要想极透彻、极明白,了解这个宇宙间的奥秘,就要靠这个卦。《易经》本来都是图案笔画,后来经过文王,文王的儿子周公,再到孔子,用文字把它描述出来。“卦”可以理解为挂,是指大自然挂在那里的现象,是给人类的指示。“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鼓是形容词,充满了就是鼓,充满、无处在无处不在,发挥。“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使天下的动被发挥、被鼓起来,那就在辞章了。“辞”是指文辞文章。《周易》”系辞焉“,系就是系在卦下面的文辞字句,是对卦象的描述。“化而裁之存乎变”《易经》这一门学问,研究的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以及宇宙来源的究竟。”化而裁之“,不但知道它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裁之“,跟裁缝做衣服一样,你把它剪裁得好,会变成一件很好的艺术品。所以文章思想,人文文化都是”裁之“,这个中间你要晓得它的变化是什么?是宇宙变化的法则,也就是说要能确定它变得过程,动力,轨迹,趋向是什么...,这需要靠自己的智慧来研究。推行需要懂得变通,对事物先有一个通透的了解,知道它的变化,才能处变,才能”裁之“进而推行。

那么要想知道宇宙的奥秘,究竟靠谁呢?上帝好啊还是人好?答案还是人。就是孔子说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一切“道”都是人文的,人的价值有如此的伟大,智慧至上!智慧到达了神明的境界。“神而明之”是智慧之学,通神啦、真正明白啦,还是“存乎其人”。上帝从哪里来?是人捧出来的,菩萨也是人拜出来的。假使我们都不拜他,他一点也没有办法,所以说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神的存在了。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又通物理,而后方可明之神为何物也。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到了神而明之的境界,自然达到目的,使老百姓受到影响,这是了不起的圣人。“不言而信”,不需要搞宣传,大家就都听你的,达到所谓万民服从的境界,天下人都归心了。那要怎么样才做得到呢?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要“存乎德行”。最后的胜利是道德的行为,不是手段。手段没有用,用手段最后还是要吃亏的。要想真成功,“存乎德行”才是根本。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什么意思

发音 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

释义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出处 《易·系辞上》:“纪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易·系辞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

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

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

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

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

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

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

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

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

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

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

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

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

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

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

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

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

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

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

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

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

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

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

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

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

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

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

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

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

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

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

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

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

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

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

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

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

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

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

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

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

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

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

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

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

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

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

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

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

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

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

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

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

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