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国之大事在什么与什么

历史1.17W

在祀与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国之大事在什么与什么

原文为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

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

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左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2021年已经推出。

纵观人类历史,是“祀、戎”相见的历史。祭天、祭地、祭祖先,封禅大典、开国大典,这是“祀”的范畴。篆书的“祀”,像一个人面对祖先的牌位祷告。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传承不朽,与我们的祭祀观有必然的联系。因为,祭祀的对象不只是神明、祖先,还有英烈、楷模。正是前辈们开创的优秀文明和传统,感召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振奋进取。

文者,如孔孟;武者,如关公;仕者,如比干、屈原;农者,如神农、后稷;工者,如墨子、鲁班;商者,如范蠡、子贡。“祀”的异体字有把“巳”换成“冀”,有“希冀”的意思,也就是希望。祭祀的过程,祷告是形式,目的是“希望”,获得神明祖先的指引,强化“祀”者的信心。老人家曾教导我们,“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要增加我们奋斗的勇气!”现在我们常说,生活要有仪式感。

因为仪式感,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希望。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什么与什么?

祀与戎。这句话出自《左传》,刘康公见于成公十三年,出自刘康公的一段说辞。

原文: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译文: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道理:古代祭祀和军事同等重要,军事征服的是人,而祭祀征服的是人心。树立神明的形象,来统治人心。

战争所能达到的目的远不及祭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哪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一、原文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二、释义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

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三、解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扩展资料《左传》《论语》等儒学经典中关于祭祀的论述一、《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解释:牛羊的牲畜以及玉帛,不能够缺少。

二、《论语·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解释: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

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三、《论语·述而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

《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解释: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

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什么与什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原文为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一、原文 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二、释义 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 三、解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什么意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意思

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为: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

2、春秋时周臣刘康公关于国家政事的论断。

“祀”为祭礼,“戎”为兵事,兵事有“服”祭之礼。《左传》成公十三年,成肃公“受服于社,不敬”,刘康公评论日:“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

”(《左传·成公十三年》)在神权思想统治社会的上古时代,祀神致福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自殷周之际至于春秋战国,人本、民本思想虽已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但神权之余威依然笼罩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大事,几乎都要祭神问天。刘康公以“兵戎”并列于“祭祀”,反映出已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活的重要影响。

故《孙子兵法》开篇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始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什么意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的意思。《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言简意赅,常为后人引用而成习见之语,今人一般将“祀与戎”理解为祭祀与战争,如沈玉成《左传译文》云:“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什么意思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祭祀。商代非常注重祭祀,周代商后继续坚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的目的大致有三种,一:用祭祀弭灾。

弭灾即消灾。

灾指狂风、暴雨、久旱、山崩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和战争、盗贼、政变等人事灾害。遇有灾害发生,齐人常常进行祭祀,以达到除害之目的。二:用祭祀求福。求福的内容很广,如农业丰收、畜牧旺盛、渔猎多获、战争胜利、生儿育女、健康长寿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祈求丰收,古人称为祈年。

三:用祭祀报谢。报谢把是为了报谢神灵的恩赐。

标签: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