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馆

位置:首页 > 历史 > 

泥鳅为什么不能放生

历史1.06W

生态环境不适宜;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1、放生的动物不适应放生地的生态环境,无法存活。

2、放生的动物存活下来,成为当地生态的入侵者,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

水中缺氧时,能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在水池干涸时,潜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便不致死亡。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泥鳅喜欢生活在淤泥比较厚的静水中,经常栖息在稻田,池塘,江河等地方,由于泥鳅是生活在光线较弱的淤泥里面,它的视力是退化了了的,找寻食物不用眼睛,而是用触须。

泥鳅是可以在溶氧比较少的水或者是淤泥中生存,它不仅是用腮呼吸,它还能用皮肤和肠直接从空气里面吸收氧气。当水中的温度过高,气压又比较低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水面来进行呼吸。

最适合泥鳅生存的水温为20到30摄氏度,水温过高或者是过低,或者是干旱水浅的时候,泥鳅就会潜入到泥层里面。

要是遇到了缺氧,染病和气候恶劣等因素,它们几乎是在水的中上层活动,冬季池水干涸了,就会转入到软泥里面,靠少量的水来保持皮肤的滋润,这时候呼吸用的是肠。

泥鳅为什么不能放生

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头小。吻尖。口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鳞甚细小,深陷皮内。侧线完全。侧线鳞多于150。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

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7。胸鳍距腹鳍较远,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腹鳍不达臀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5-6。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5。尾鳍圆形。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体长5厘米以下的鳅苗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体长在5-8厘米时,除了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水蚯蚓外,还摄食高等水生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以后逐渐变为杂食性鱼类,几乎无所不食,凡水中和泥中的动植物及有机碎屑,都是泥鳅的天然饵料。泥鳅对动物性饵料最为贪食,特别爱吃鱼卵。亲鳅产完卵后,如果不及时取走,往往会把自己产的卵吃掉。泥鳅觅食主要是靠口须来完成,它的5对触须既是“探测器”帮助寻找食物,又是“过滤器”帮助分拣食物,可口的送入口中,不可口的弃掉,边吃食、边寻找、边移动。

标签:放生 泥鳅